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0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曾经说明发达国家工人名义工资较高是由于它们的货币相对价值较低,从而物价水平较高。相对价值就是交换价值,甲商品的价值由一定量的乙商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由一定量的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相对价值中的一种。但货币是没有价格的,货币的相对价值只能表现在商品价格的反面上。因此,货币相对价值低就是物价水平高,相应地名义工资也高。马克思的上述结论是通过对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作用的分析得出的。他说:“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2.
邓滔崧 《时代经贸》2011,(20):41-4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是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并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价格将以价值为基础并趋向于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最终将反映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货币化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多元要素参与分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经济效率的威力”,劳动价值一元论受到质疑甚至于批判。实质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并不排斥“多要素”在经济分配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什么样的“多要素”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则?使用价值多元论对现阶段的分配理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能力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经典的商品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市场交换的角度研究企业作为商品所具有的特殊属性,研究企业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提出了企业的商品二重性、企业使用价值概念的异化和同化、企业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企业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形式上的同一性等观点,并以这些观点为核心构建了企业能力价值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说明了马克思对交换价值的论述 ,指出当前一种流行的对交换价值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然后以马克思的论述为基调 ,研究了交换价值和自然价格 ,说明交换价值构成价格直接基础 ,是价值转化形式的一般范畴。交换价值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应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的价值。根据以上论述建立了交换价值的基本构成模型 ;进一步说明自然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因此价格实质上是价值的分配形式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然价格构成模型。  相似文献   

6.
陈炜煜 《经济论坛》2000,(21):21-22
一、传统成本概念的缺陷 传统成本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产品生产成本。我国对成本概念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马克思关于生产成本的论述展开的。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第五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价值里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只有补偿商品是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在这里称为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指的就是产品成本。由于马克思所论述的…  相似文献   

7.
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范畴特指商品价值,只有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抽象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是在马克思商品价值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扩展商品价值范畴,使狭义的商品价值向广义的产品价值或经济价值乃至贡献价值或社会价值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和知识浪潮正在蓬勃展开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 ,向马克思的传统的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笔者在坚持马克思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一元论基础上 ,认为 ,把劳动“物化”命题的含义解释为劳动“物质形态化”和“实物形态化”是不确切的。劳动的物化 ,应是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 ,即体现或依托于某一媒介或对象中。这种“媒介” ,可以是有形的物品 ,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活动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 ,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价值的 ,这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扩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产生的,分析商品的价值生产及交换价值构成有助于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一商品的价值构成本文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买卖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它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包含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但是它决不同于目前市场上包含很大欺诈成份的价格,而是以用户满意的功能效用为基础的销售价格。商品的交换价值,按其投入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包括六种含量;物质价值含量,劳动价值含量,技术价值含量,知识…  相似文献   

11.
沈燕 《江南论坛》2002,(7):23-2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经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一、市场经济与资本经营市场经济与资本经营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马克思称之为交换价值交换为中心的经济或货币经济),本质上是以资本经营为中心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与晏智杰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不存在所谓三个暗含的前提条件。1、商品价值是在交换中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自发地形成的。没有价格波动就没有价值;价值只能形成于价格波动中。所以实际交换的条件不可能分析商品价值,只有发展了商品经济才是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创造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先进的生产设备不过提高人生产使用价值时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生产资料因此也会创造使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不会创造使用价值,所以它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利润,从而不存在马克思对生产资料所谓“不必付出代价“的假定;3、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只是量的差别,不存在质的差别,所以抽象劳动本来就没有科技含量。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价值论无关,但劳动价值论可以正确说明这个改革。  相似文献   

13.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是政治经济学界给商品下的定义,现行政治经济学教材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其依据是“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和“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本人认为,该定义下得并不严密、准确,它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一元”和“多元”的分野,仍然是当前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论争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颠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但必须充分重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具体分析“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和“服务业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商品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和“用来出售的物品”;不仅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是“商品体”和“商品形式”的统一。“商品”主要是一种经济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是属于“商品生产一般”方面的范畴,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6.
钟岩  胡立心 《经济师》2001,(9):78-79
一、商品的价值、价格和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一种有用性 ,而这种有用性是人们需要这种商品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这种有用性的取得有赖于商品交换。在货币产生前 ,这种交换是在价值相等条件下进行物物交换的。在货币产生之后 ,这种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进行 ,这时要取得商品这种有用性 ,就必须支付货币 ,而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至于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马克思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由于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市场供求等原因的不同 ,在市场中很难看到一种相似的商品其价值的体现价格完全…  相似文献   

17.
斯拉法价格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渊源上讲,斯拉法价格体系来自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实质上,斯拉法价格体系研究的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值计算问题;斯拉法价格体系,在其所涉及的研究层次上,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完善的价值价格理论,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的视角转换,在价值层次上可以解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同时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之结。通过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及其与“国民生产账户体系”统计范围存在的差异,说明价值总量与国民收入只能呈同方向变化而不可能严格相等,从而使“价值总量之谜”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说明社会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讲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完完全全的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既然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一切商品和劳务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按资分配虽重要,但资本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价值,所以“分取”的数量有一个界限,超过四化建设不称为剥削。  相似文献   

20.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