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2.
骆耕漠同志在货币论中讨论的第一个专题是:货币是私有交换经济所独有的产物 .货币是在有了渐渐增多的私人产品为商品来生产之后才产生出来的。读过《资本论》(第一章)原著的同志都}1:道,商品的价值的特性是只能在交换中由所交换到的另一商品的物体和物量(交换价值)来计量和表现。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形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扩大的和一般的价值形态,最后为货币形态。为了展开讨论,骆耕漠同志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章分析完货币的产生问题之后所写的一段话:"17世纪最后年间关于货币分析的一个优越的开端,已经认识货币是商品,但也仅仅是一个开端。困难的地方,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如何、为何、因何这种商品方才变成了货币  相似文献   

3.
<正> 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看法,关乎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一度流行的观点可称之为社会主义“半商品论”,它主张除全民所有制内部的生产资料交换外,其他各种交换关系都是商品交换。而近年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社会主义“商品论”,又得到很多同志的赞同。人们自然会注意到:原先力主“半商品论”的经济学家中,有两位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4.
价值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价值是否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有没有价值?这个五十年代经济学界曾争论过的问题,近因孙冶方同志的《要全面体会毛主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一文的发表,重新引起了讨论。从《经济研究》及其它一些刊物登载的文章看,对于孙冶方同志关于在社会化生产中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5.
贵刊今年第四期发表的张雅光同志的题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吗?》一文,指出了与原商品概念不同的定义,本人读后,党得确有商榷之必要。 雅光一文,用心良苦,这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并不都是商品,只有其中实现了交换的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理论界对商品拜物教的理论,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的问题,研究得是很不够的。《经济问题》杂志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李云晋同志的文章《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拜物教》(以下简称李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但文章中所论及的一些观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对三种或四种交换关系的简单分析: 从经济关系看来,我国现阶段商品的交换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或四种类型。第一种交换,是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交换。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不同形式之间的交换,采取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形式,其生产与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互助支援,同时是为了换得自身所需要的产品。在交换中,一般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交换的结果,产品的价值实现了,使用价值的所有权转移了,产品到达使用者  相似文献   

8.
<正> 1979年第6期《经济研究》卓炯同志的文章《我也谈谈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不存在‘利润挂帅’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的利润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又说:由于价格政策不合理而形成的利润只要“不落入私人的腰包,就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6年第3期刊登了丁任重同志《论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生产过程的所有权》一文(以下简称《丁文》)。《丁文》提出了以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分离作为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租赁制的改革设想。对此不敢苟同。我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内涵的基本形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它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形式并存的股份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品交换一般”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在交换中比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交换方式。进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从生产到消费不能完全经过直接分配来实现,以及交换有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各种商品关系,各种商品关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有联系的经济核算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所有三种商品交换当中,交换产品的时候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都不是完整意义下的所有权转移。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也是如此。在商品关系当中,劳动者用所得货币购买消费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劳动……货币——商品。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劳动由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直接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同作为商品的消费品进行交换。商品的消亡过程不是各种商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商品由于丧失它们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按需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消费品就不再成为商品。至于那时部分生产资料是否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商品,现在还难以断定。此外,本文对于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概括了许多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中的意见和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变化问题,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过渡的发展过程的一般了解,只可能具体地作了一些分析。并且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过渡,不仅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而且要在交换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正> 《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该文在论证“劳动力所有制论”不能成立的过程中,认为雇佣工人对自身的劳动力并没有真正的所有权,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我认为,否认雇佣工人是自身劳动力所有者的观点,既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研究》1981年第7期发表了于俊文、陈惠如同志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发展》的文章。读后对我很有启发,但是,其中关于服务劳动的分析与整个文章的观点却有矛盾,值得商榷。服务劳动是作为活动向社会提供一个特殊的商品——服务,这个特殊的商品和其它商品一样为社会提供一个特殊的使用价值,供社会所消费,只不过是有些是以物的形态表现出来,而有些是作为活动提供的。服务作为一种商品,不仅提供一个特殊的使用价值,而且也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对樊纲同志《灰市场理论》一文(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从总体上表示赞同,此处仅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或内容提点不同意见。1.灰市场中互惠双方交换的均衡价格问题表面上,互惠的双方以国家牌价结算,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对单个商品来说是按牌价计价,但双方对交换的商品总体计价时,在数量比例上是依据两种(或多种)商品的黑市价格与牌价差价的程度来确定的。其根本要求是双方的收益相等或接近,即(P_1—(?)_1)Q_1(?)(P_2—(?)_2)Q_2或(Pi—(?)i)Qi(?)(Pj—(?)j)Qj。对灰市总交易来说也是如此。因此,灰市的均衡价格本质上不是国家牌价,而是在国家牌价掩盖下的另一种均衡价格,不妨称之为“灰市均衡价格”。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报》1991年8月22日发表了谭文贤同志《“两权”只能相对分离不能彻底分离》的文章.文中认为:“在现阶段实行两权彻底分离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力状况,国家所有制作为一种公有制形式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源,所有权、经营权只能相对分离,不可能也不允许通过完全独立的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去实现经济的发展.”文中还指出:“作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具有完全的所有权,而这只能导致国家所有制的瓦解,并且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等等.《经济日报》1992年3月6日也发表了郭福兴同志题为“企业只是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了孙尚清同志所写的《试探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一文,文中在谈到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时说:按劳分配“……体现着一定形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另一种形态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则是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原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也通行的、调节商品关系的原则,并且为资产阶级所承认、所利用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  相似文献   

17.
<正> 《经济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了段若非、代成同志的文章:《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经济吗?——对赵国良同志与林子力、有林同志商榷的商榷》(以下简称《再商榷》),对我的《政治与经济是对立的统———就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与林子力、有林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怎样完整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而且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并答复段、代二同志对《商榷》一文的若干批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商品生产所有权做过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由于被“资本论”的形式所掩盖,至今来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难题,都可以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中得到说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应当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是重新挖掘《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的明珠,让它大放异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不久以前,《经济研究》和《人民日报》都发表了孙冶方同志写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利润》一文,文中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应按生产价格定价的主张。对此,一些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质疑:究竟按生产价格定价的客观依据何在?社会主义实行这个原则,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是否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一、按生产价格定价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商品按生产价格定价,是从商品按价值定价发展转化而来的。商品按价值定价,即以部门产品平均成本加上按社会平均的工资利润率确定的利润,  相似文献   

20.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李砚林、牛养育二同志的《按劳分配是按抽象劳动分配和按具体劳动分配的统一》一文(以下简称为《李文》),试图论证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阶段具有两个层次的按劳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对《李文》论点依以建立的根据,我们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以求教于李、牛二同志。 《李文》提出,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只能按经济单位提供的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分配,然后,经济单位内部才能按劳动者具体劳动时间来分配。”(《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