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若眉 《大众商务》2010,(2):233-233
本文亦同意许霆成立盗窃罪的判决,但不敢苟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许霆定罪的判断标准。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唯一标准,而在该判决中却采用了另外一个标准一犯罪三个特征。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初步探索了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出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前苏联的犯罪要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刑法界关于犯罪构成问题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第一,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总和。这些主客观要件是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它们互相联系,构成了犯罪构成的整体。第二,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如果在某人的行为中具备犯罪构成,那便有根据对他适用刑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要的一系列事实特征的总和,这种总和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3.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它方法掩饰隐瞒的犯罪行为。其中作为本罪前提的犯罪即本犯在本罪犯罪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本犯的犯罪主体无论是正犯还是教唆犯、帮助犯都不能成为本罪主体。成立本罪并不要求本犯也必须成立犯罪,只要符合本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要件,并具有实质的违法性就够了。本犯是否受到处罚并不影响其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也不影响本罪成立。  相似文献   

4.
马莹莹 《大众商务》2011,(11):116-116
逃税罪是税收犯罪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犯罪,其发案面广,发案率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刑法修正案七》,简要对逃税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进行了剖析,以利于更加有效的打击逃税犯罪。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土地犯罪的立法状况、概念、构成、刑事责任及司法操作的解读,笔者认为土地犯罪的犯罪客体应立足于生态环境;其中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主体应该包括村干部;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是结果犯,两个“量”是选择要件,只要具备一个“量”就构成此罪;土地犯罪的刑事责任应当与其他相似的罪刑事责任匹配;在司法操作中要把征用与征收区分开来,要把握好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低价”标准.及此类罪的立案标准。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刑法修正案六,对原刑法第312条作了修正,两高旋即出台了《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正式确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罪名。本罪作为赃物犯罪的基本罪名,在司法司法中应用较多,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该罪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法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犯罪作为计算机犯罪的一种类型,是较为高级的新型犯罪.当前,网络犯罪正在迅速发展并呈现出若干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定义入手,分析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探讨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并提出有效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犯罪日益成为国际性问题。文章主要探讨计算机犯罪的概念、特征及计算机犯罪的防治。从广义的范围定义了什么是计算机犯罪;从犯罪构成及与传统犯罪比较,论述了计算机犯罪的特性;从计算机安全、立法、司法及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了计算机犯罪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没有对共同犯罪中止作专门的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共同犯罪人中止的认定一般援引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即必须要求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方能认定其中止的成立,否则即使共同犯罪人有中止行为,但未能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同样不能认定其中止成立。即所谓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这种认定标准忽视了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对某些犯罪人的中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不利于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返回社会,也有违设立犯罪中止制度的初衷,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国内外理论界提出了新的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国外立法也有规定。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国外立法例,论证我国设立共同犯罪中止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早在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之中以立法形式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加以规定,该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其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没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此规定一经颁布,便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引起了许多争议。该条文的确立,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查处贪污、贿赂及挪用公款等犯罪过程中,发现犯罪人拥有与其合法收入相差巨大之财产,而又无证据证明该财产为何种犯罪所得,因而无法制裁的问题。可以说,在立法上是基于功利之需要而救济司法之无奈。1997年刑法吸收了此条内容。由于此罪争议时间较长,争议范围较广,许多方面现也已形成共识,但笔者认为,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罪的探讨还存有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该罪犯罪构成要件及特征和应该如何更恰当地确定罪名、该罪的证明责任由何方承担,以及立法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琪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2):96-96,105
在分析我国现行破产犯罪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破产犯罪制度,应全面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破产犯罪主体,破产犯罪客体与破产犯罪类型以及对破产犯罪行为的刑罚必须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的各种不法侵害,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中同样可能发生,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金融犯罪,是指符台法定条件的自然凡或单位违反金融法规,以欺诈、伪造或其他方法实施的妨害金融管理活动,破坏金融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的管理活动,金融犯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有欺诈行为、伪造、变造行为、以及其他行为。金融犯罪的主体是金融犯罪行为的实施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二种。金融犯罪的罪过形式主要是故意犯罪,而过失也应当作为部分金融犯罪的罪讨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确立的新罪名。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人。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正当性。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了其影响力并通过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  相似文献   

15.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加的单位犯罪的罪名,<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均将本罪的罪名确定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本文结台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中的主体的几种表现形式项目部、私营工程单位、非法形式下承揽工程的单位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犯罪形态是依据不同标准对犯罪现象进行划分所得出的不同类型。目前学界对犯罪形态的划分争议颇多.主要是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划分的层次混乱。造成了极易混淆的现状,给学生学习和实际工作带来不便。本文对犯罪形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和诠释。形成了初步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刑法中的海盗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海盗罪的概念及特征角度出发,分析了对海盗的认定与惩治;鉴于目前国际法关于海盗罪构成条件的规定明显限制了对海盗罪的全面有效惩治,在对国际法上海盗罪的概念及构成条件与当今海盗罪案发特点相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现行国际公约应将此罪的犯罪主体、主观方面、行为对象以及犯罪地点等要素重新予以界定的观点,并对当今应如何放宽海盗罪的认定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盐城水污染一案,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而适用投放危险物质罪实属无奈之举,案件的判决折射出我国水污染犯罪刑法适用的诸多困境,而修改和完善刑法关于水污染的犯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赌博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等四个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赌资数额,进一步完善禁赌立法,对于打击赌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加强网络犯罪治理是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底板工程。本文以网络赌博犯罪为切入点,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提取2008~2020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网络赌博犯罪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网络赌博犯罪具有与传统接触类犯罪类似的空间集聚特征,互联网深化不仅对网络赌博犯罪具有推波助澜的效应,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城市的互联网深化对非中心城市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反之则不成立。第三,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空间溢出存在地理衰减特征和边界效应,最强作用距离为500km,衰减边界为800km。研究结论为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实施区域差异化防控策略和构建共享共治新格局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