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明 《经济纵横》1997,(12):21-26
中国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与政策取向(二)□苏明二、分税制以来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弱化的原因分析近几年我国分税制体制的运行基本正常,改革效果十分明显,它不仅促进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对于规范政府间...  相似文献   

2.
刘晶 《经济纵横》1997,(7):48-50
地方政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几个问题□刘晶推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关键之一在于合理、科学地确定财政分配关系,即建立和完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这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形...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尽管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税体制,但还有许多地方要完善。日本亦属于集权型的国家,但其分税制财政建设十分完善。通过对中日财政体制的共同特征、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不同模式、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及转移支付体系的比较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权与分权的财政思考寇铁军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财税体制改革已处于实施阶段,这一改革举措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具有推动作用。用分税制取代了财政包干制,使争论旷久的财政体制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性的定论。然而财政...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是在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建立起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可以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没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税收体系的局面,奠定了地方税收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已经明确了分税制是改革的重点。如何适应这一新的体制,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一、新体制下的今央与地方财政分民关系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及其管理权限的一种财政体制。其内容是按税种将收入划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按照事权把各项支出划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及由中央掌管的专项支出,按因素法科学地核定各地区的收支基数,合理地确定地方上解数额和中央返还数额;实现的税收分别报解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分税…  相似文献   

7.
国外分税制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外分税制的比较研究与启示王洪金,张同青分税制作为税收管理体制的一种形式,是一国政府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来源和税收管理权限,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和发...  相似文献   

8.
法国分税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作为一种财政体制,同中央与地方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实现过程是分权和分税的统一,其核心是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边界,为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确立制度基础。从考察法国分税制现状入手,通过对法国现行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职权划分、财政资源分配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石丁 《经济纵横》2001,(7):25-27
尽管我国地方分税制已初步建立 ,但很不规范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税制体制效能的发挥 ,也必然制约分税制体制目标的实现。而在地方分税制中 ,收入划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多。在现有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体制框架内 ,从发展的角度 ,对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是最终实现地方分税制规范化的一个基础性步骤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包干制"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税制改革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为出发点,潜移默化而又深远地影响着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虽然改革曾取得过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仍然能清楚地看到,我国财政体制依然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与缺陷。在临近分税制改革的二十周年之际,对分税制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归纳分税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分税制改革提出进一步建设性的意见,以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的高效化、透明化、公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白文 《经济师》1999,(2):46-47
一、现行地方税制评析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实现了从服务于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跨越,将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分税制财政体制,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中央和地方税收制度。运行几年来,在理顺分配关系,公平税收负担,推...  相似文献   

12.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突破现存的体制框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相对独立的分级财政,实行分税制。在此基础上,对与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和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分税制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作为长期目标,应选择彻底的分税制,即实行税种基本分开、立法基本分开、管理基本分开,从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作为中期构想,则应在抓好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从分类分成制过渡到分成分税制,从而把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结合起来,力图保证现存体制向目标体制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3.
正1.坚持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总体而言,20年的改革探索和运行实践表明,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安排。分税制财政体制摒弃了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传统办法,以税种为基础来界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将企业置于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的地位;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财政收入稳定增  相似文献   

14.
张垚 《经济论坛》2014,(5):102-104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试点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推向了全国,此次改革会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分配。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财权财力集中到了中央,而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却严重失衡。20年后,新一轮的分税制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近几年来,地方因财政困难,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买卖获得财政收入,造成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且大量发行地方债,地方政府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本文将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营改增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分税制?为什么要实行分税制?分税制是指一个国家在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按照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分级独立编制收支预算,自求平衡,并辅之以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种财政体制形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1994年起在财政体制上实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在财政体制上改分级包干体制为分税制体制,二是为了保证分税制的实施相应进行了简化税制,合并税种的改革。从改革的初衷来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是国际通行的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体制,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必然选择。本对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移支付属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分税制的完善,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应对现行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1.完善地方税制度是我国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科学而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需要健全、完善的地方税为基础和支撑。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在有效增强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20.
丁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0-101
分税制通过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政收入的重新界定,解决了分级包干财政时期出现的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下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也随着各方因素的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分税制体制不完善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而产生的土地财政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地区发展严重失衡、金融发展被过多干预等难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成。因此,分税制还需要进行完善以适应当前中国国情,较好地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