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才是企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推动力。国网公司在2013年的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思路中提出,坚持“抓两头(两头是指高端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促全员”的管理理念,加强三项建设,抓好企业干部队伍、管理技术人员、一线员工和县供电企业负责人及供电所长培训,全面提升企业队伍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文章针对企业在加强生产一线班组“骨干”力量培养前所必须认识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培养生产一线班组“骨干”力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认为:“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器具……”日本顾客中流传着这样的评价:“别家公司输给松下电器公司,是输在人才培训上。”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而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产物,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当今以及未来时代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李堃 《上海质量》2011,(10):44-46
为了培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各层次的骨干人才.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训计划(程序).并按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4.
新的形势,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人”的问题,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没有企业高素质的专业骨干和行家里手,企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因此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培养知识性人才,正确的领导这些优秀的知识性人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高度重视。既要关注培养模式的外驱拉力,也要有激发员工需要的内驱推力;既要有关心培养的支撑力,也要考虑管理辐射的杠杆力。本文从烟机设备“高技能人才”培养出发, 从理念引导入手,阐述了课题制培养、培训模式创新、高技能工作室创建、人才建设对标体系等,具有“高技能专家工作室”、“四会能力建设模式”、“双师制三证资格平台”,“三库知识共享平台”等创新点,为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花大价钱引进的人才“跳槽”了,悉心培养出来的骨干辞职了,委以重任的心腹“叛逃”了,还带走了骨干团队、大批客户资源甚至商业机密……诸如此类因核心员工的“不忠”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企业经营震荡的事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花大价钱引进的人才“跳槽”了,悉心培养出来的骨干辞职了,委以重任的心腹“叛逃”了,还带走了骨干团队、大批客户资源甚至商业机密……诸如此类因核心员工的“不忠”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企业经营震荡的事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许多现代企业的一种文化,“大唐大舞台,尽责尽人才”彰显了大唐电力的一种人才文化理念。在多数人的思维里,“以人为本”理解的比较表浅,也许仅仅是“能者上,庸者下”,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理念涵盖了企业在识才、选才、用才、育才方面的工作,而“育才”作为员工成才的基础,突现了其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人才的发展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之间,尤其是同行业之间,若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会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坚持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提升与发展,才能打造优秀的人才库,从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本文结合所在单位情况,浅析了目前员工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总结出几点提升员工培训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邢友静 《管理学家》2021,(11):47-4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高科技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战略资源,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稀缺性和独特价值的核心骨干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角度做好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如何有效发挥和调动核心骨干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质量和生死存亡。文章试图剖析高科技企业在核心骨干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建议,希望为同类型企业建立和完善针对企业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提高核心骨干员工忠诚度问题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企业》2010,(7):42-42
有关提升员工敬业爱岗方面的培训是越来越多,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如果只是从员工单方面的改进,而不是企业系统性地提高,那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瞧,不少员工把企业的培训活动不当福利、也不当学习的机会,反而误当作“剥削”的代名词,把培训片面理解为“创造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兴企之要、执企之基惟乎人才。近几年笔者所在单位为了加快人才培养,也相继推出了“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再培训政策,这种因地制宣的培养机制虽然略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由于企业的培训以短期和业余为主,因此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连续性;二是培训形式多以强制性为主,导致员工在接受培训上十分被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三是由于员工基础知识及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理解力也强弱不一,企业在培训的内容及深度上要考虑全面兼顾,因而导致难以进入深层次的培训领域。  相似文献   

12.
培训可以为企业员工创造持续渐进的学习机会,营造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理念,提高员工工作业绩,从而提高企业业绩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培训不仅能够经济可靠地获得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更能有效激励员工培养、增进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内生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企业“内生型”技能人才的内涵特点、培养现状和意义,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重要支撑,坚持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企业“内生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员工培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日本传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受到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的变革,日本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要素已从以资本与劳动为主转变为以知识和人才为主,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员工培训工作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而我国目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阐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以IBM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国企业有效开展员工培训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重视人才的培养,并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以“价值引领、实干担当”为主线,通过价值观引领、人才供给侧改革、组织变革、培训体系革新等有机结合,大胆实践。构建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打造“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人才生态高地,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推动企业在新时代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以人为本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宝。企业要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主体潜能,推动企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改革,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需要以“人”为核心,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尊重人的价值,抓住人、开发人、培养人、用活人,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提倡企业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02,(9)
<正> 新员工培训新人来了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培训,然后是公司基本制度的培训,让新人对公司从文化到各方面都有了解和感受。最具吸引力的是各部门都有专业培训,由清华的教授直接指导,人才在这里可以紧跟时代,学到最先进的东西;同方的工作环境和比较全面的业务培训可以使单一人才成长为跨多个专业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同方还和清华大学共同设立了"硕士培养站",培养工作优秀的本科学历员工,使他们获得硕士学位,为其长  相似文献   

19.
留住企业的骨干员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核心骨干人才的流失往往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如何有效避免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流失,是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必须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分析法来讨论什么样的员工是骨干员工,挽留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益处,如何挽留企业的骨干员工等问题,指出企业与员工不是对立的,从马斯洛的个人需求理论角度阐述企业从制度、文化等方面留住骨干员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