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师讲师德,为政讲政德。“政德”包涵了领导者的个人素质。而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本文从基层为官者的人格魅力在于“德”、在于“学”、在于“知”在于“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层为官者人格魅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任人唯贤”、“穗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代发展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推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逐步开拓一条创新之路,必须要对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涵、价值以及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地把握。职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目标,贯彻“五育并举”举措,为国家、为人民培养有用之才。文章从目标、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个路径,即把握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的目标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一好三高”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职业教育构建“四融驱动,五化育人”育人体系的育人路径:从“四维”角度分析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路径。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论创新与理论贡献表现为:从历史阶段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继承与创新;从本质内容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继承与创新;从发展思路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的变革中,任何新旧交替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税专”,是在民族主义影响下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和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艰难地迈向现代化的产物;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体制内外变革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税专”开创了海关办高等教育之先河。“关校”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艰难过程,税专办学的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今日之“关校”实际是在继承“税专”办学,办好学校为海关服务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渊源;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应 对新世纪挑战的深层思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7.
“五四”乡土文学是具有浓郁抒情性的文学,它表现了乡土作家复杂的情感:对故土的热爱、对广大农民的同情、对农民自身弱点的愤怒。在抒情方式上,“五四”乡土作家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学间接抒情的方法,或借景抒情,或通过对事件、场面的客观描写抒发感情。“五四”乡土文学的抒情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已经把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摆到了显著位置,领导干部对“民本”、“仁者,爱人”及“见利思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阐释了民族传统美德与党的宗旨的统一性。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9.
“双碳”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低碳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工业的低碳发展,而传统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节能减排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形势下,我国传统制造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双碳”目标下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双碳”目标下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特色:“天人合一”“体用不二”“阴阳调和”等应赋予现代哲学的涵义。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曾辉煌二千余年,因为它不适应时代的变迁,被断裂了几十年。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却是先哲的理性思维,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还具有活力的一面。我们应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哲学优秀思想成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点,在实践中建立中国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1.
威尔第是继贝里尼、罗西尼和多尼采蒂之后,欧洲歌剧创作上升起的一颗灿烂巨星。他继承并发扬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创作传统,题材丰富、创作手法多样,以其质朴的创作风格,发展了歌剧演唱的风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辉煌唱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几千年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说不时溅起几朵“智德相分”思维浪花,然而.以“德”为本、以“智”为用,“仁智合一”、作用一源的儒学人格发展模式,在传统教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从孔子“三达德”到盂子“仁且智”,从清代思想家戴震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都一以贯之地承袭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摄“智”人“仁”、“智德合一”思想脉络。“智”以养一位”,“德”能显“智”;“智”及“仁”守,“德”失“智”亡。“德”是本、是体、是里,故曰:一仁者安仁”;“智”为末、为用、为表,故日:“智者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之际,重温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在,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  相似文献   

14.
汉末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三曹”“七子”等众多作家积极创作实践,继承并发展汉东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的风格。本文试图对建安文学的各个时期的评述分析,归纳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慢慢向系统化、综合化以及协同化方向迈进,“三全育人”理念也获得广泛传播。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应当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育人意识与水平,明确自身的育人定位,采取适宜的方式与方法开展育人活动,充分展现高校辅导员在新育人格局中的价值与优势。文章从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方面阐述了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定位及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为理论根基,延伸出人与自然是“并生一体”关系,奠定了人与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践的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直接目的,在实践的深度、理论的高度等诸多层面继承并超越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容与精华。作者认为,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和方克立先生所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即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和认真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发掘传统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同时汲取西方“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与思政的最终目的“立德树人”形成高度统一,根据心理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索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在“大思政”格局下为心理学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供有效路径。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需要创新出一条既符合思政要求且能促进课程本身与学生共同实现更好发展的教学路径。在“三全育人”要求、协同效应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心理学”基于已有的现实教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理念的建构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立德树人根本遵循下建构高校美育理念,一方面,要尊重中国传统的美育资源,在“立德”的引领下达到以美育德、以美储善,彰显美育的德育之维;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需要,在“树人”的要求下,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突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生命活力的培养,彰显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