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的实地考察,选取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共155个为样本,根据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高密度区域为苏南地区;这种分布格局不利于江苏省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结合交通、区位和经济优势,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两大乡村旅游片区、三条乡村旅游带"的新格局,以期实现江苏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动能输入乡村,对乡村的再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外生驱动力。其中,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红色研学等因素的进入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旅游扶贫、旅游促建越来越发挥其外生驱动力。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的发展就成为了笔者重要的研究内容。文章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游客消费具体情况,为山东各地的乡村旅游区点发展提供切合乡村旅游实情的分析和建议,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石林  杨冰 《北方经贸》2022,(4):146-148
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促进北京农业转型、农民收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业态。本文在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智慧旅游并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并注重生态效益等优化路径,以期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积累后才形成了我国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稳步和大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未在其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在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虽然政府部门等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流失。针对安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重点对安徽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贵州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结合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及运行机制,探索其能为贵州乡村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为贵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五、乡村旅游开发准备工作1.坚持四化。一是形成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推动机制。二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三是坚持特色化建设。四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乡村旅游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最终实现经营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逐步完成乡村旅游由强制性的他律为主向自觉性的自律为主转变。2.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乡村旅游的乡村至少包括3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旅游活动的空间——乡村地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测量其合理程度是防范的基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乡村旅游资源和景观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地旅游环境适宜性"这一评价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分析次因子的权重,最后得出各类型因子的判定结果,为评价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及其开发都做了一些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经营以及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动力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乡村旅游规范与标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宏观层面的区域利益机制和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文化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角度阐述了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张永强  赵铭  张璐 《商》2014,(44):253-253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及政策支持现状,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其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及“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旅游大省,如何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及开发,发挥农业旅游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将会对广西的旅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以广西区内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位研究对象,通过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农业旅游及其客源市场的联系状况,指出广西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从内容、类型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为更好的促进广西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旅游者以享受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生活风情为对象系统的一种郊游式的旅游类型。目前,乡村旅游已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开发是充分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创意设计工程。低碳农村建设其实是构建一种便捷、低碳、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效生产——生活复合空间。乡村旅游的低碳开发,确是一轮文化创意,包括乡村节能创意;乡村建筑创意;乡村环保创意;乡村景观创意;旅游活动创意。  相似文献   

14.
从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名称设计、枣庄乡村旅游产品视觉识别系统及枣庄乡村旅游产品解说系统等视角,研究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枣庄乡村旅游文化符号的表征。结合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在名称设计、文本宣传、产品解说、视觉识别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通过产品名称设计让旅游者产生乡村文化意境,请专业人士设计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视觉识别符号,完善乡村旅游产品解说系统等。以具有代表性的枣庄乡村旅游文化符号元素将枣庄乡村文化的多元性、乡土性、鲁南地方特色表现出来,促进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创意开发。  相似文献   

15.
冰雪体育旅游是我国部分省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将为体育产业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本文总结了冰雪体育旅游的特点、分析了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婷 《商》2012,(12):117-117
乡村旅游是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张迎来了战略机遇。本文对海南省发展旅游意义,对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标明,发展乡村旅游对海南省意义重大,未来前景广阔。建议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旅游。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驱动力,对中原传统节庆文化开发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商业企业这四者间因传统节庆文化产生利益链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原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经济驱动力模型。详细阐述了文化娱乐、旅游消费与商业活动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原因与动力。最后健全了该驱动力模型的日常工作运转的内容与方式,使中原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经济驱动力模型既能肩负起节庆文化传承的重任,又能在符合现代人消费理念的新形式下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浩琼 《市场周刊》2020,(15):0051-0052
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具有很强的原生动力,也是最具能量和活力的扶贫方式。全国各地都掀起“乡村旅游扶贫”的热潮,石柱县中益乡也尝试通过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文章在对石柱县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对于石柱县中益乡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参考建议,希望对中益乡乡村旅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是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重要领域之一,是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近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中乡村旅游业也呈现发展迅速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空间分布不均、经营模式单一、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等。在全域旅游视阈下,为促进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发展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商》2016,(8)
旅游动机是激发旅游者出游的内在驱动力,对于旅游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旅游动机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旅游动机的研究,从引发旅游者进行旅游旅游活动的最基本推动力着手,着重在旅游规划的角度,站在旅游者的角度,分析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以及初步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为例,得出美丽乡村要建设集生活、生产、生态与一体的的乡村生活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