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效果要受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相关因素的影响。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政策主体方面的因素、政策本身的因素、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因素以及体制因素是关键的阻碍因素。应加强政治社会化功能,扩大政策宣传:有效利用政策资源,创造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保证公共政策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政府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政策的执行与政策制定同样重要。如何更好地衔接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逾越两者之间的鸿沟,降低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的负面影响,避免政策本身缺陷,改进政策执行方式,克服政策外因素的影响,以使政府执行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于公共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政策执行是政策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的交互过程,其不仅取决于科层体系内公共政策的上下流转,而且仰赖于科层系统外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遵循。不同于城市社会,乡村社会中的政策执行往往内嵌于关系网络之中。因此,本文将“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分析框架,对政策目标群体内在关系结构之于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的潜在机理进行理论解析,以解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助力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熟人关系网络及建构于此的人际信任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不断向政策信任转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任关系所内含的信息扩散机制与信息补偿效应助推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遵循,从而推进政策落实与政策变现。该机理始于对诱致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建立在政策预期效用与乡村社会熟人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并以乡村精英的治理转型为其运作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效能是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政策目标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从政策网络视角解析政府政策效能实现的路径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政策网络研究视角不仅是制度主义研究视角和行为主义研究视角之间的纽带,还超越了多元主义研究视角的局限。在政策网络视阈,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以及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是政府政策效能释放的关键因素。提高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有效解决政策执行传导环节的“中梗阻”现象,扩大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有效解决政策执行基层落实环节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5.
政策执行差距是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例,从县林业局在执行该政策过程中所具有的动力、协调权力、问责机制和能力四个方面剖析了产生政策执行差距的诱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建构和谐的中央和地方分权结构,鼓励社区和民众的参与是缓解政策执行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林业生态功能日益突现的语境下,中国林权改革政策蕴含着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在林业产业特殊性基础之上,林业经营者摆脱固有林业效益提升困境的基本诉求。林业生产经营基本架构的重构、经营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必然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度保障方式得以落实。对当前林权改革政策的结构体系、林业发展政策理念、执行机制与绩效的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就成为把握当前林权改革进程,调整林权改革政策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林权改革政策层次之间有效支持度不高、公共政策价值与市场效益诉求的内在矛盾性、林改政策执行中缺乏全局视野与掌握力,是造成林业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林权改革政策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是问题解决的基点。  相似文献   

7.
强化政策合法性是政策有效落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学界尚未将政策合法性纳入政策执行研究范畴。基于政策范式变革,本文建构了以输入合法性—过程合法性—输出合法性为内核的分析框架,厘清了政策变革过程和政策合法性扩散过程及其交互效应,拓展了传统的政策执行和合法性建构理论。理论分析显示,在公共治理时代,公共政策有效落地的关键在于全过程合法性建构和维护。个案研究显示,在设施农业政策落地过程中,全过程合法性建构的虚化导致了政策偏差;全过程合法性建构存在输入合法性重心失衡、过程合法性消解、输出合法性利益主导等问题。基于此,要促进公共政策有效落地,需要推动公共政策思维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建构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合法性;需要推动基层政府政策角色转型,赋予利益相关者以更多合法性;需要推动基于利益基础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向基于规范基础的合法性建构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合法性和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农业政策统属于公共政策,遵循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农业政策过程的基本遵循与基本逻辑。以农业生产特性为基本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以实现农业承载的公共目标为终极性价值诉求,遵循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农业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即要在确定某问题在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前提下,在需求调  相似文献   

9.
“三权分置”是现阶段农村土地治理的重要公共政策,其顺利执行对形成高质量政策绩效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以政策本身、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为主体分析 “三权分置”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探讨政策实施进程存在的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矛盾、利益相关者政策认知不明确、执行机构目标偏差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完善“三权分置”相关法律法规;(2)做好政策宣传,提高农户对政策的内容认知、权益认知、目标认知,真正做到让农户主动地、自发地接受政策;(3)明确界定层级政府间各主体利益,确保“三权分置”取得更好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农政策的农民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财政支农政策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支持;但是,由于财政力量有限而涉农事务头绪繁多,有些财政支农政策的受惠面窄且农民评价不高。影响农民对财政支农政策评价的因素较多,其中政策属性、政策宣传、政策执行和实施等是主要因素。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持强度,尽快将成熟的政策制度化,加强公共政策宣传,对分散的农业财政政策进行适当整合和简化,改进政策执行和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现实目标,中国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建构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的政策取向、政策客体、政策措施和政策困境以及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纵向建构、横向建构、过程建构的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政策方案及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一些累积问题和新增问题不断叠加,使得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共政策供给能否及时、适宜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相契合,不仅关系到城镇化自身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明晰公共政策未尽之处与新型城镇化动力不足的变量关系,既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政策质量,也有助于推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益博弈、公共政策偏向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仅仅是基层财政困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博弈问题,从公共政策的利益博弈视角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在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与过程进行利益博弈,导致了公共政策偏向的结果,也形成了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三种非均衡供给状况。正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公共政策逻辑,也就需要重塑公共政策的主体博弈结构,改变公共政策偏向,进而实现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退耕还林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政策目标的评估、政策方案存在问题的评价、政策评估的测报指标及评估方法、政策完善和保持连续性的措施、政策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等6个方面对中国退耕还林政府工程及宏观政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将工程进展及影响方面的信息传达给政策决策者、工程管理人员及公众。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仅仅是基层财政困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博弈问题,从公共政策的利益博弈视角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在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与过程进行利益博弈,导致了公共政策偏向的结果,也形成了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三种非均衡供给状况。正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公共政策逻辑,也就需要重塑公共政策的主体博弈结构,改变公共政策偏向,进而实现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具有信息生产融合、信息传播融合、信息受众话语融合和受众反抗力量融合等特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公共政策面临着公信力危机、合法性危机、传播危机和执行危机.要通过强化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强化公共政策舆情治理和强化媒介素养提升等途径,应对公共政策危机.  相似文献   

17.
广泛的公共政策参与是政策过程民主化的需要,也是彰显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受到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束缚、政策权威主体的排斥、参与路径不畅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政策领域还普遍存在着被动政策参与。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2021,(9):64-72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下简称有效衔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是新阶段落实"十四五"规划、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战略选择,科学精准的公共政策正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基础载体和主要方式。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公共目标与公共政策,揭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研究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公共政策转换机制,从产业政策、生态政策、文化政策、治理政策、"双基"建设政策等维度,提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公共政策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19.
惠农政策执行效力是指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调研发现,政策普惠性程度不高,政策执行不确定性很大;部分政策方案科学性不强,政策执行效果难以保证;农民对政策知晓程度不高,农民主动参与严重不足;政策执行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机构积极性不高;特惠性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削弱了农户的申请积极性等因素制约了惠农政策执行效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农民需求调查研究,提高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特惠政策普惠化,增强政策执行效果的确定性;针对农民现实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发动农民参与政策执行;健全政策执行激励机制,增强执行机构的积极性;建立以执行需求为导向的组织体系,促进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78年以来,教育被摆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从中央政府制定的“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工程”,都显示出一个曾经伟岸的民族要依靠教育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决心。但是,正如在许多公共政策领域的表现一样,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宣示是一回事,而政策的执行则是另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