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0—2020年的实际CO2排放量与基于人均累积法应该得到的配额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在2011—2020年各地区的CO2排放空间,同时将这些地区进行层次聚类划分,在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上海、北京、天津等省份剩空间不多,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需要零速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安徽、河南、贵州等省份可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研究策略及实现难易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取我国各地区2000-2009年人均GDP和C0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变系数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排放量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了各省能源利用结构差异,最终证明经济增长并非是CO2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我国可以实现CO2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东部地区能源碳排放的省域比较及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对东部地区12个省份的CO2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且利用LMDI方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碳排放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不同省份之间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因子,而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是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减少东部地区CO2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4.
辽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工业大省,又被列为国内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本文据1978—2008年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测算出辽宁碳排放量,并运用协整性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认为辽宁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性,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然而增加碳排放量并不是实现经济增长必由之路。辽宁应当以低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分析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第一,从整体耦合协调度来看,我国省域的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协调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协调,仍然存在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现阶段需要结合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将经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第二,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我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现象,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以及耦合协调度低的省份朝着水平相近的地区聚集。其中,“低—低”关联的省份包括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可见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的阻碍,是亟需政府扶持发展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和CO2排放大国之一,节能减排的压力与日剧增。2009年,我国政府在国际上做出了积极减排的承诺,并准备适时于2012或2013年开征碳税。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随着两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其CO2排放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在拟开征碳税的新形势下,本文采用2005年—2010年陕西省相关数据,对省内各市能源产品使用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了引入能源要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模拟分析了三种不同税率的碳税可能会对陕西省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工业碳排放情景预测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量,对2015年和2020年工业CO2排放的三种目标情景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河北省有关规划设定的目标,分析了河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指出这些行业分别处于不同的节能减排难度空间。最后,根据各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难度,设计了单边突破、渐进式提升、跨越式发展和自我提升等节能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介入,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各省的CO2排放量,以CO2排放强度为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初期CO2排放强度降低1%,即环境规制增加1%,经济增长将增加4.71%,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将降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CO2排放影响一直倍受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文章利用200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逻辑分析揭示服务业FDI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节能减排的传导机理,并运用实证模型检验了服务业FDI、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对中国CO2排放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效应、技术效应等方式驱使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CO2的排放均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其抑制效应最强,而经济增长对CO2排放则具有加剧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教育成本法、永续盘存法、预期收益折算法等方法对2010—2020年历年分省份的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生产性自然资本和非生产性自然资本进行量化估算,测算并分析包容性财富及其结构。通过对包容性财富的分析发现:2010—2020年全国和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都实现了增长,但各省份发展不均衡,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差距仍比较大,且包容性财富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但人均包容性财富的差距却在缩小。通过包容性财富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分析发现:包容性财富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在计算总量和人均量上的排名相差不大,但在增长率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此外,国内生产总值对资源型国家或省份的财富统计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包容性财富指数可以从一个全新维度和视角来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经济分析的又一重要指标。通过对包容性财富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包容性财富结构中自然资本占比持续下降,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已开始成为中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完成依靠自然资本发展的阶段,处于由依靠生产性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计2027年人力资本占比将超过生产性资本占比。  相似文献   

11.
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熵值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旅行社优势度进行测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旅行社数量及优势度空同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资源和区位导向性;旅行社优势度聚类空间格局表现出南方省域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北方省域极化趋势相对显著l东部地带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带,中部地带总体差异相对较小,西部地带极化趋势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运用北京市2005年、2007—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北京市市内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调出、出口诱发生产的碳排放量以及调入、进口减少的本市碳排放量,并对各部分变动进行效应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贸易整体上增加了碳排放量,并且调出、调入作用分别大于出口、进口作用;各部分碳排放量靠前的行业一般集中在原材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以及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北京市节能减排需要重点增加原材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进口,减少其调出;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市服务贸易的优势,增加低碳类服务贸易的调出,减少该类服务贸易的进口。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利用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省级行政区间的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且速度不断加快;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下降幅度较小。②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国际旅游收入发达省级行政区全部集聚在东部沿海。③根据其相对发展速率和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和低低(LL)4种空间发展类型,低低型(LL)数量及比重占绝对多数。④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客源市场距离、区域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隐含碳的计算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的分解,国际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都在不断拓展和改进。国内的有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06之后,且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定量计算隐含碳的文献还非常少,主要采用指标分解模型(IDA)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并且都是针对整体经济的能源消耗或CO2排放,少有以外贸中隐含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中国学者还需要拓展研究对象、创新研究方法,从而正确、合理地测算实际CO2排放量,进而从外贸角度为缓解碳排放压力提供有利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化各个方面都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求中国市场化进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空间关联机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往往忽视空间异质性问题。事实上,中国区域范围内能源效率和市场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差异性非常显著。纳入空间效应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空间自相关),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交互关联机制,地理邻近的省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途径明显地改善邻近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被视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聚外部性效应的甑别与测定却尚存诸多争议。本文侧重于分析集聚外部性的时间性质,选取高技术产业的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市、自治区2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长期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产业分布格局变迁确实引致集聚外部性效应发生转变,且2003年是效应发生变化的核心转折时点;(2)以2003年为转折时点,产业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外部效应呈"U"型、倒"U"型或线性特征,竞争的集聚外部性效应则呈"U"型特征;(3)行业差异方面,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集聚外部性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其决定了专业化和多样化外部性效应的动态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最大正向效应发挥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产业环境,同时应重视各省份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不同所引致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到安徽的国内旅游客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至2007年的安徽省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以及2007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定量分析了国内游客在安徽省内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国内游客主要来自本省。(2)通过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安徽的客源分布趋于分散,游客来源地已经遍及全国各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3)安徽的吸引半径在变大,这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很密切的联系。(4)安徽的旅游客源在省内总体分布情况是相对平均的。(5)国内游客到安徽的首选城市是黄山,这与黄山风景区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有关。同时,合肥的游客所占比例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安徽将合肥定位为安徽的旅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以及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意义。以1995—2010年间我国中部六省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中部六省FDI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对省际间的FDI流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中部六省在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FDI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提高FDI必须针对各省实际采取差别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