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2020年第一期《中国广告》出版,本刊探秘国家广告产业园第一阶段工作正式收官。从长三角一市三省四个篇章中,我们希望读者得到哪些启发?这个系列专题为广告行业提供了哪些新的洞察?借本期上海篇,笔者以五个关键词为维度,试图厘清广告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一些专业问题。第一个关键词是集聚效应。广告产业园区是一个产业要素集聚的特殊业态。 相似文献
2.
3.
从广告产业角度探讨媒介与广告组织二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媒介和广告组织是广告产业构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市场主体,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媒介的"事业"及"产业"双重属性或曰"二元结构"以及广告代理制的名存实亡又给两者之间的关系蒙上了暧昧的色彩;2009年7月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又对整个文化产业特别是媒介、广告业以及二者之间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乃至全球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变量,这个新变量提供的最大启示在于:广告,可以不是媒体唯一或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媒介与广告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是我国最主要的广告经营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对2012年上海市广告企业的普查数据的分析,解读上海市广告产业发展现状。与2011年度的数据统计相比,2012年的统计数据更为准确集中,更真实全面的反映了上海广告产业的现状。数据显示,小型微型广告公司数量占据上海主营广告企业绝大多数,国际广告公司与本土广告公司的经济地位成反比,生活服务仍是本土广告经营服务收入的主业,广告业务收入电视仍是主流,互联网与电影展露锋芒,少量规模庞大的内资广告公司分走较多收益,微型广告公司的广告业利润最低。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会议上同时制定了5项政策2014年,创意产业会有哪些新的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又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司司长张国华一一为我们解读。 相似文献
6.
7.
广告产业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从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并没有引起广告学者和产业经济学家的足够重视。广告产业研究是广告产业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是广告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化和深化,拓宽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完善了广告学科体系,对指导中国广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电话广告,指出移动电话广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广告文化以及中国广告文化对移动电话广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类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和国内教育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往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教育广告开始大行其道,同时出现的虚假教育广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虚假广告的层出不穷使行业内其他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广告形态变迁看植入式广告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广告形态变迁视角审视植入式广告的未来发展。文章重点分析植入式广告出现并发展的深层动因,以及植入式广告特点和趋势,并针对当前植入式广告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制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阐述了中国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必需及其战略意义。文章在审视中国广告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广告公司要实现对广告业发达国家的超越,必须创新广告产业发展路径,走专业化-专门化-集群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专业化和专门化是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规模化是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走向,而公共政策的制度供给则是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广告主)的专业化经营和广告代理制的产业细分代理方向发展是广告教学定位的客观需要,所在学校长期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背景是广告教学定位的内在依托。定位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的观念,正确解读《高等教育法》关于学业标准的条款,建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高校招生简章中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才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广告产业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严冬的到来,中国广告业欢喜困惑并存。面临国外广告集团本土扩张,本土广告产业化发展成为必由之路。通过对广告业作为创意产业的重新定位,对广告公司参股企业可行性分析和“捆绑式”商业模式进行探究,作者认为本土广告公司充分利用知识资本参股企业合作发展可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之路,这无疑是经济危机严冬广告业的破冰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告产业的战略转型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具体阐述了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通过对当前中国广告产业转型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广告公司经营的“泛专业化”和主营业务的“模糊化”,正严重消解中国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在比照全球广告产业两次重大升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是广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需,转型的核心和目标就是以广告产业为主导整合营销传播的相关领域,转型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广告公司价值链的集聚和张大,提升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创新素质是广告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各级各类广告大赛为高校准广告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从创新思维、创新勇气、创新品格等各方面加速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也为培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云南曲靖师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新的要求,广告学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广告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尤其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广告学专业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和地方经济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根据广告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当下的文化发展,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为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目的在于提升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广告人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公益广告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作为市场体制下的公共舆论,公益广告发展陷入无主体困境,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稳定的资金来源。社会各界重视不够参与不足、发布地域与传媒不均衡、主题针对性和创意水平受局限,也影响了公益广告作用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具体考察公益广告的形成、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经验,从体制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由公共机构出面,建立一个负责统筹管理公益广告日常运作的专门性事业机构,作为公益广告主体,承担筹集审核计划、吸引管理基金、制订落实规范、协调各方关系、保障公益均衡、推进相关活动、组织赛事测评、鼓励相关研究等职能,并形成长效机制,运用沟通服务解决公益问题。这一机构,或可称之为公益广告基金会。 相似文献
18.
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了多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两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业态模式的融合,而且有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降本增效,提升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划、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培育、注重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全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中观层面入手,把中观层面的广告经营观变革分为五个阶段:产品力阶段(1979-1983)、文化力阶段(1984-1993)、媒介力阶段(1994-1997)、营销力阶段(1998-2003)和品牌力阶段(2004-2008)。在对广告界多位资深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基础上,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5个经典案例或事件。考察各阶段广告传播的微观波动——消费观,并从宏观角度寻找其与中观、微观律动的深层原因——时代观,以此管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机制。 相似文献
20.
Jacqueline A. Hickling Caroline L. Mill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8,32(6):574-578
Tobacco promotion influences tobacco consumption. Traditional forms of tobacco promotion have been heavily restricted in response to the harmful effects of tobacco. Tobacco displays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a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brand imagery for the tobacco industry, especially when advertising is restricted at these points. Previou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children exposed to tobacco advertising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have inflated perceptions of availability, use and popularity of tobacco. Internationally, laws are being debated and implemented to prohibit or restrict the display of tobacco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or put tobacco out of sight. Such measures would reduce tobacco product exposure and, hence, tobacco marketing among youth and the community. In South Australia, a ban on all cigarette advertising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was introduced in 2005.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community support for restrictions on cigarette displays and advertising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A telephon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a random sample of 2026 South Australian adults (aged 18 years and over) in July 2005. Overall, 63% of the community approved of a hypothetical total ban on cigarette displays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with over three‐quarters believing this should happen in the next 12 months. A further 24% believed that cigarette displays should be restricted and 82% would approve of a ban on displays in stores that sell confectionary. Only 7% of adult smokers reported making their decision about the brand of cigarettes to buy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and 90% made their decision before they even entered the shop. The results strengthen arguments that cigarette displays are not necessary to maintain brand loyalty or to encourage brand switching of established smokers. Instead, the results make arguments more credible that cigarette displays normalize and promote smoking among young people and may also promote unplanned purchase or increased consumption among less frequent smokers or former smokers. Placing cigarettes out of sight would be unlikely to impact on brand choice for most smokers, who have already made up their mind before they enter the sto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