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住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 ,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居住地域空间分异进行研究。本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开埠之初…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随着工业和人口向郊区转移扩散,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失配问题逐渐暴露。通过构建空间失配指数测算公式,计算出了1990-2010年各年份上海市工业分布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失配指数。认为空间失配的形成原因包括工业转移与人口扩散的机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隔离、工业企业与居民对区位的偏好不同等。为了有效地改变上海的空间失配现状,提高城市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坚持多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本地居住、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评述国内外居住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概括为居住区分布边缘化、建设规模化、地价空间分异现象显现及中心区内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偏低,进而论述了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政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城市政府的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涌现的巨型居住社区现象,基于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调研数据,利用GIS软件对巨型社区居民出行的时空路径和活动分布进行刻画,总结出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工作、购物、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和整体活动空间模式,探讨这种独特的郊区物质空间对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并通过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意义,剖析巨型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巨型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跨界边缘城市发展及治理研究:以临沪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同背景下,大量跨越行政边界的边缘城市迅速形成,并成为近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区域.在总结边缘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跨界边缘城市内涵,并以临沪跨界边缘城市为例,揭示跨界边缘城市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提出:①我国跨界边缘城市虽与西方主流语境中的边缘城市具有空间相似性,但我国跨界边缘城市是中央政府、不同地区多层级政府利益协调的空间选择,二者在本质上有显著差别.②跨界边缘城市可基于主导功能被分为产业型、居住型以及生态型三类,不同类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治理模式呈现出相异性.以期在理论上对边缘城市内涵进行拓展,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和城市社会区域划分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又称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内容。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旧城改造是我国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总结了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过程,结论是:旧城改造过程由动机、行为和结果构成,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以各自利益为导向都具有对旧城进行改造的动机;政府和开发商占据决策和行为的主导地位,决定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和物质形态;其结果引发城市空间使用者的置换和空间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是国际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本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关键的科学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演变的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广州是中国房地产最早开始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地方。随着广州城市各空间的拓展以及居住新城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通勤交通的需求。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未成熟之时,楼巴这种由开发商运营的服务成为居民出行主要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空间结构之一,既是一种地理空间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空间结构,它是城市机能平衡与否、秩序与效率的状态和水平好坏的一种反映。正确认识城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基本特征.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动力.对于正确认识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各项职能,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环境里,逐渐形成农民工聚居区,这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往往会引起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薛婷婷 《中外企业家》2009,(5X):101-101
目前的高房价,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市场提供的商品房并非住房的有效供应。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住房供应渠道单一,住房供应被开发商垄断,而政府又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性住房。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必须打破开发商对住房供应的垄断。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定位要更注重住房的居住功能,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允许居民合作建房,形成多元化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政府、居民和开发商都在关心货币化分房后的住房市场。政府关心的是让更多的人住上房;居民关心的是能否买得起房;而开发商关心的则是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好销。三种主体将构划未来楼市态势的基本方向。住宅市场需求将日显旺盛开发商入市正是大好时机随着困扰我国多年的衣食问题解决后,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冯超 《物流时代》2014,(4):58-59
与许多物流园区开发商盯紧一、二线城市市场空间有所不同的是,毅德多年来始终坚持深耕三、四线市场,并坚信这一市场开拓思路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涉及到我国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1.城市农民工居住的现状: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较差,居住模式复杂且与家人同住比例持续上升,住房来源以租房为主,居住的区位主要在城乡结合部,住房的满意度出乎意料地高;2.影响城市农民工居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缺少足够的经济来源,缺乏规划指导,住房市场不规范,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难以分享的住房政策;3.改善城市农民工住房的建议包括:将城市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住房市场和居住条件的管理,并提高城市农民工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这些共性的结论对城市农民工住房的建设、改善、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都会不同程度在股市中得到反应。居民住房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价格非正常上涨,促进户型结构多样化,打击房地产行业的违规违法行为。但是,从20世纪末期到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且在持续暴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房屋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房屋比重太大,与普通老百姓的中低档房的需求严重脱节;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机构和个人囤积房屋,哄抬房价,炒房现象十分明显;房屋空置率过高,但大量的普通居民由于过高的房价而无力购买,需求预期又是非常强烈。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极为不利。2006年中央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房地产行业市场,抑制房价非正常上涨,努力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