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碳交易市场的状况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区域市场中,也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自运行以来,碳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2007年欧盟排放配额的成交量是20亿,价值超过50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8年上半年由于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与上年同期比较,又有很大程度提高.2009年在全球1440亿美元碳交易额中,欧盟市场就占到1180亿美元.该体系依然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传统做法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行要求所有的排放源做到统一减排。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简称限额交易)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行政命令的做法,但允许排放源之间自愿买卖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有节约减排成本的优点,然而在欧盟和美国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总结梳理限额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以及美国和欧盟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二氧化碳限额交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问题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例,将有关碳排放权期货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按照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方案、影响碳排放权配额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碳排放权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展开,最后简述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13年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雾霾,加速了现代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即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2013年也因此成为我国碳交易的元年.有必要从碳交易市场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出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配额机制,了解我国碳交易的配额总量的确定方法以及配额激励约束机制,借鉴欧盟成熟碳交易市场、配额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  相似文献   

5.
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而这恰为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当前国际主要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主要指欧盟碳交易市场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运作模式和先进经验,通过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节能减排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碳排放权交易最活跃的市场。通过对欧盟配额(EUA)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以及EUA期货和核证减排量(CER)期货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实证分析,发现在EuETS运行的前两个阶段,EUA期货具有较好的价格发现功能,进入第三阶段.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约束效力的降低,EUA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再明显;EUETS中的EUA市场和CER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及阻力,市场参与主体往往不能够自由地选择价格方面对自己最有利的品种完成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碳交易中,中国缺乏核证减排量(CER)的定价权,主要由于国内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碳交易项目类型过于单一、碳交易项目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对CER的需求、国内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因此,中国应当采取在国际碳交易定价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确立自愿减排和配额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及其服务,战略性储备碳排放权资源。  相似文献   

8.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而言,碳交易市场可以简单地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减排目标;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交易和碳税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两种市场调控机制.综合分析两者的优势和劣势,应当优先选择利用碳排放交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能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可以利用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气候变化立法应当采取基线和信用型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应当首先将电力部门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基线和信用型碳排放交易没有覆盖的领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并达成了共识.各国采取了多种的节能减排措施,碳排放交易市场便运应而生并日益盛行.目前,对碳交易中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各国都没有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二种类型即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和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权,结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分析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希望在完善碳交易准则,在碳交易活动顺利开展中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比较以及我国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分析了碳税、一般排放权交易体系、复合排放权交易体系、补贴、政府规制这五种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工具各自的特点,然后对其作用的范围、借助市场力量的方式、减排成本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管理成本的大小、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政治上的可接受性作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优化选择及实施战略:近期应以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碳税为主体的减排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目前还处于自愿减排阶段,且还要在非强制性和非证券化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在国际上还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碳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碳交易的条件与环境还未形成,碳交易的准备工作才刚刚起步,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碳交易机制与中国碳交易模式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世界主要碳交易制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碳交易机制运行的条件,分析了中国建立碳交易体系的障碍和问题,指出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行政推动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效推动节能减排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碳减排进程不断推进,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在不断加重,而作为快速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是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尖锐矛盾。本文在细致分析、对比碳强度分配与碳总量分配方案优劣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针对宏观与微观不同机制环境的综合性总量设置方案及配额分配方案。同时以我国碳强度减排的国际承诺为逻辑出发点,在借鉴成熟碳排放交易体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环境,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地理架构及体系构建的阶段安排。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随着金融机构作为新兴主体逐步参与到碳市场中来,碳交易金融化程度不断深入,碳交易市场活力倍增.我国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碳市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分别是市场准入问题、碳市场和金融融合问题以及碳交易系统人才问题.欧洲碳市场发展时间较长且经历多次改革,已形成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碳市场选择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建立碳交易市场成为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中国自2013年于深圳建立交易平台,目前已有七个省市启动了试点,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要启动。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碳排放量居于全国前列。为加快完善辽宁碳交易市场,本文对国内七个试点省市碳交易市场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辽宁省发展碳交易市场的优势和现存问题,提出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制度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环境规制政策下的DEA模型,估算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对经济与环境的潜在收益,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对减排有重要影响的中间变量,确定中国碳交易制度下的减排途径.跨区的碳交易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11%,二氧化碳排放(简称"碳排放")量减少8.36%;而跨时空的碳交易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97%,碳排放量减少8.88%.碳交易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其中,又以碳排放权的跨时空交易为最优制度安排,但随着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提高,这种潜在收益呈下降趋势.研究发现,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中,能源结构效应为99.64%,技术效应为85.79%,而规模效应为106.69%.碳交易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达到减排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碳交易对经济与环境的潜在收益和减排的传导途径,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在七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揭开了建设市场经济规则的碳减排机制的序幕. 行政手段过滥过多,是过去碳减排机制最大问题.而解决这一向题的途径在于改变以单一行政为主的减排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使各经济主体由被动减排变为主动减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碳减排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下面特此提出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几点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与合成控制法,对碳交易试点地区整体减排效应和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碳价在碳交易政策对碳减排效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在检验碳减排效应的基础上,探讨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各试点地区碳减排效果不同,其中湖北省和重庆市减排效果好于其他试点地区;碳交易政策通过调节碳价和约束控排主体规模,促进地方试点碳减排;碳交易政策发挥了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研究结论以期为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碳交易的机理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杰 《全国商情》2010,(1):123-124,128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地球环境恶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其成员国经过艰难的谈判,形成了一些国际公约,其中《京都议定书》是最有约束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约定了一些应对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碳交易。碳交易本质上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通过碳市场,形成碳交易价格,反映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稀缺性,本质上反映了良好的地球环境的稀缺性。我国碳市场和碳交易还处在起步阶段,通过碳交易的探索,我国也会在应对全球气候恶化中承担自己的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