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扬州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利用规模效应,带动了扬州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扬州工业经济走上规模之路,也与本身的区域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探索。 一、扬州规模经济形成的区域条件 1、扬州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 八十年代中期,扬州已跨过工业化的起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分布转变为“二、一、三”的格局,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发展规模化大生产,在扬州具有这样的区域条件: 首先,八十年代中期扬州形成了以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为主的地方工业结构。其主要产品象重工的汽车制造、内河船舶、动力机械;轻工的食品饮料、服装、电光源;工艺美术的玩具、漆器等。与苏南相比,工业结构和主要产品种类相差很大。如无锡的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为“三大机”(机床、柴油机、压缩机)、五小机(电焊机、电动机、电瓶车、发电机及机组)等等。扬州区域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来,扬州出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群和产品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和这些企业群和产品群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他们的出现,既有扬州特殊经济地理、经济发展阶段等历史背景原因,又有他们自身特殊的心理素质、精神品质所呈现的“能人效应”的原因,同时又是与扬州各级领导的选拔、培养分不开的。 ──顺应经济发展的大势,在新的经济发展能流中寻找自身的成长点。扬州的经济发展,从五十年代起,走的就是一条“小而全”的道路,总体实力弱,经济效益差,一遇到风浪,经济就会受到较大波折。1985年以后,这种以“五小”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弱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我国的经济和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的社会消费需求在萌芽,一系列新的消费品有待开发,一系列老的消费品急待更新,一个潜在的新的巨大市场正在我国不断地展开。显然,这种包含着巨大经济能量的变化给扬州的经济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不能说扬州一开始就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了这个机遇,但已有的  相似文献   

3.
<正>透过扬州现象,我们看到一大批走上规模经济的工业企业,它们依靠市场机制的导向,实现了产品方向的最佳选择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因而也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这中间,政府起主导作用,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市场导向。 我们认为,企业的规模发展要靠市场导向,而市场的有效导向又必须与政府的合理推动相结合──这就是从扬州规模经济实践中获得的有益的启示之一。 顺应市场规律,讲究市场战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积累规模优势 扬州的规模企业,都是在市场导向下“冒”出来的,都经历过“跌打滚爬”的市场风险过程。 扬州目前规模经济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前身大多是些档次较低、很不显眼的“无名之辈”。不管是集体企业,还是地方国营工厂,都是一无国家投资扶持,二无平价物资照顾。这看来是不利因素;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包袱”轻,“框框”少,容易走上市场经济之路,这又是有利因素。在市场取向改革的条件下,它们能够比较早地转轨变型,变依赖政府保护为接受市场导向,一心跟着市场走。 一心跟着市场走,不是在市场风浪中随波逐流,而是要顺应市场规律,选择市场战略,使客观存在的市场导向功能为我所用。在这方面,扬州走上规模经济的企业做了一系列“文章”,归纳起来,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扬州市通过开发战略产品,培植重点企业,发展工业规模经济,逐步把过去偏重于简单总量扩张的粗放经营导入内涵式发展、集约化经营,以此带动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轨道,是扬州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 扬州规模经济成长的实践证明,规模经济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微观基础,首先在于遵循市场满足率低、关联作用大的产品开发原则选好产品,以此为突破口,选好一个企业领导人,选好一种企业机制形式,以实现产品开发目标。而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旨在“放水养鱼”的财税、金融政策,则为规模经济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与条件。 规模经济的金融支撑 近几年来,扬州市围绕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狠抓技术改造,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把规模经济建立在牢靠的科技进步基础之上。该市工业技改投入,“六五”期间很少,仅4.6亿元;“七五”期间增加较多,为38.5亿;进入“八五”时期增长更快,仅1991、1992年两年就达到 41亿,相当于前 10年的总和,1993年一年投入57亿,又大大超过前两年,累计“八五”前三年投入近百亿(98亿)。  相似文献   

5.
<正>“扬州现象”,是江苏1994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跟踪调查,感到确有新鲜经验,值得重视、总结、推开和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对当前地方经济迅猛发展中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矛盾,“扬州现象”不失为一帖清醒剂,使人们看到了再上新台阶的一条新途径。 扬州的崛起来自工业规模经济 90年代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继续处于前列。一般认为,主要是靠苏南,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出现了几只“小老虎”。这并不错,但不全面,忽略了正在崛起的扬州。其实,在 1992和1993两年,综合实力发展最快的,可算是处于长江北岸、属于苏中地区、包括10个县和县级市的扬州。80年代,按经济总量,扬州在11个省属市中居第五、六位,处于苏、锡、常、宁之后。一度还次于南通,按增长速度,大致相当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992年,扬州的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  相似文献   

6.
<正> 1994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政府和江苏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扬州规模经济的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扬州召开,省及省辖市的经济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省委常委、省社科院院长胡福明和扬州市委书记李炳才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讲话。本次研讨会以前一阶段调研成果为基础,着重就扬州规模经济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从扬州规模经济的经验中探索江苏改革与发展的新  相似文献   

7.
聚集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金忠 《财经研究》2001,27(4):12-18
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许多人只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概念出发,将这一任务理解为如何将国有企业“做大”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引入空间向度,那么就应该考虑到聚集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对外部规模经济,它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是互为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本文初步提出了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可利用的几种聚集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8.
<正>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1993年扬州灯泡厂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复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 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厂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1993年,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 1994 析氖灯生产将达到3亿只的生产能力。 氖灯生产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是不容易的,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都有竞争对手,现在如何保住这个冠军,更是要花力气的事情。扬州灯泡厂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省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低水平重复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竞争,又会防碍生产的集中和企业组织的优化。在竞争中扬州灯泡厂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  相似文献   

9.
张宝贵  段凤藻 《经济师》2001,(2):178-179
“小金库”是一个单位的“私房钱”。既然贴上了“私”字的标签,就说明它有着不可告人的隐情,一旦大白于天下,便要触犯“天条”,受鞭挞之苦。2000年,在紧锣密鼓的反腐败斗争中,长治市审计系统接连对一些单位的“私房钱”进行了曝光。打响了一场斗“私”反腐的攻坚战。据统计,2000年仅审计部门就查处58个“小金库”,库存达920多万元,几近于一个贫困县半年的财政收入。由此可见“小金库”数量之多,数额之大。铲除经济肌体上的这颗“毒瘤”,已是人心所向,迫在眉睫。按照国办发(1995)29号文件规定: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  相似文献   

10.
一个响当当的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赫然出现6家ST公司、8家亏损公司,ST率高达50%,亏损率超过70%,堪称空前,一时间舆论哗然,“济南现象”不胫而走,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1.
<正>位于江苏中部的扬州市,出了工业规模经济的新鲜经验。相对于苏南而言,扬州为江苏的次发达地区,扬州规模经验一传出,不仅对苏北,而且对苏南,包括对苏中,都有良好效应. ——对苏北有来“激励效应”:使苏北欠发达地区看到了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希望,激励他们找准路子,奋发开拓; ——对苏南带来“反思效应”;反思“为什么培植规模经济新鲜经验出在苏中而不出在苏南?”面对这个尖锐问题,将促使苏南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经济更上一层楼; ——对苏中特别是对扬州自己,则又带来“加压效应”:各地纷纷前来“取经”,会促使其从发展完善已有经验出发,肯定成功,分析不足,揭示矛盾.明确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从不很自觉走向自觉,变压力为新的动力。 为什么扬州经验反响广、效应大?它对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何普遍意义?该如何从中接受启示,推进江苏实行新的发展思路?值得一议。 对扬州经验的实质性把握 人们对扬州工业规模经济的崛起以及由此而来的地区经济突飞猛进的成效,简明地称它为“扬州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老板纷纷回村,捐资公益事业,更有相当多的富豪回乡任职村委会,尤其在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后,富豪返乡当村官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报道:目前山西省河津市148个行政村中,由民企老板任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的就有60多人。  相似文献   

13.
14.
80年代以来,一大批“草木才子”崛起于乡土之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十几年间,他们开创了中国经济新的半壁江山,积累了数以千亿计的社会财富,转移了一亿多农村人口。然而,就在这群农村能人迅速成长为新一代中国实业家的同时,一个现象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这群农村能人中不少人往往只各领风骚没几年,或中箭落马或半途夭折,出现了一种令人痛心的“能人易夭”现象。农村能人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这个新的时代命题正严肃地摆在每一个关心中国农村改革的人面前。 事实或许是在一种直接的对照中才显出它的说服力。就在许多能人纷纷半途夭折的同时,有一个人却创造着一个奇迹:他在中国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三个一”现象,就是“一哄而上”、“一刀切”、“一个怪圈”(即“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这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痼疾。“一哄而上”,首先体现在股票发行上。股票发行的审批缺乏一个严格的标准,因此一些不合乎要求的企业千方百计地混进股票发行的队伍。如一家经营汽车的企业,获得发行股票的批准后,毫无节制  相似文献   

16.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伴随着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运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国民经济正按照预定目标平稳发展。但是,来自市场的各种信息也向人们揭示出物价指数高水平攀升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现实。冷静分析经济形势,反思金融举措,对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抑制通货膨胀,消除潜在危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社会效益的提高缺少必要的资本基础改革15年来,我国扩大再生产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为7.4%,银行贷款为20.9%,外资为6.2%,地方企  相似文献   

17.
18.
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王庆祝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此,全国各地纷纷提出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以规模效益抵御市...  相似文献   

19.
章圣伦 《经济师》2011,(5):50-50
城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聚合体,城市化能够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但城市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城市规模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发生。因此,需要研究最优城市规模,并对城市空间规模增长进行适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于洋 《商周刊》2012,(13):65-65
实际上,"丈母娘经济"无非是"婚房刚需"的代名词。电视剧《蜗居》中有一个片段,海萍为了攒钱买房,天天给苏淳吃挂面,苏淳终于受不了了,他说我强烈要求不吃挂面了,"我要吃方便面。"海萍一听笑了,而观众的心则碎了。若是有人问我,假若你结婚,你会准备什么?房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是房子?因为没有房子丈母娘不嫁女儿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