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营银行问题是近几年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该问题,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发展民营银行,打破我国金融垄断局面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中形成共识。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适时放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限制、并促使其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现状,解决好阻碍民营银行业发展的障碍及相应对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穹 《当代经济》2007,(8):129-130
民营银行问题是近几年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该问题,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发展民营银行,打破我国金融垄断局面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中形成共识.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适时放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限制、并促使其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现状,解决好阻碍民营银行业发展的障碍及相应对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承诺的兑现,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发展民营银行显得日益紧迫,但这首先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准入制度。我国当前的,民营银行准入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规范过于简单而难以有效控制民营银行的主体资格,进入壁垒过高而限制市场竞争等。因此,我国应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放宽业务领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民营银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张笑玎 《当代经济》2006,(14):85-8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承诺的兑现,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发展民营银行显得日益紧迫,但这首先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准入制度.我国当前的民营银行准入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规范过于简单而难以有效控制民营银行的主体资格,进入壁垒过高而限制市场竞争等.因此,我国应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放宽业务领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民营银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5.
黄湃 《经济经纬》2006,(5):128-131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问题。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的形成机理在于:决策层顾虑发展民营银行会削弱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降低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等。然而,随着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催生的金融问题日益凸现。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金融调控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逐步解除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应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民营银行的产生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文在回顾中国银行业逐步开放历史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得失 ,澄清民营银行的定义 ,就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的原则、方式、服务对象、治理结构等方面予以阐述 ,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内地民营银行的出现将是顺理成章之事。本通过分析内地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对策予以阐述,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有效监管,民营银行往往会因风险问题而陷入失败。本文通过分析内地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对策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会给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制度红利,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竞争,引导规范的民间金融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同时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一定的制度风险。有必要通过完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提高民营银行信息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来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银行业将在2006年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在5年的过渡期使银行业通过改革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是许多学者、政府官员和银行家苦苦思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就中国银行业在过渡时期改革方向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我国在加大对现有银行进行改革的同时,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由于这一种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渠道和机构类型的全部开放,民营银行将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而银行信贷市场几乎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瓜分完毕,开辟农村利基市场是民营银行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利基市场具有需求方规模经济、正反馈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蕴藏着巨大商机。民营银行可以通过进入农村利基市场、扩展农村利基市场、保卫农村利基市场的策略来形成自己的局部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贺春临 《经济评论》2004,130(6):96-102
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 -C -P分析范式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国外非常普遍 ,其不仅是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前沿课题 ,也是制定相关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在Berg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适用的模型并进行回归 ,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了如下结论 :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并不存在 ;相反 ,高度垄断型市场结构与国有银行绩效低下并存是我国商业银行业独有的现象。为构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优化和竞争力提高的有效市场结构 ,应扶持发展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扩大其规模 ,进行业务联合和重组 ;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正常市场淘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民营银行发展的外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银行具有异质产权的基本特征,它的进入,用主导厂商模型来分析,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发生显著移动,从而导致整个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产生有效竞争并增加产出;表现在HHI指数的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出有正的外部效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银行业集中度作为银行业结构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的监管对一国银行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国内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会增加银行业集中度,加强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则会降低银行业集中度;(2)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更敏感;(3)发达国家对于银行从事保险和房地产业务的限制更敏感。拓展模型结果显示,放松外资银行准入会强化银行经营范围监管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金融业不断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银行迎来了长足发展的良好机遇.民营银行的设立,不仅会增强银行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使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完善,而且将对银行体系优化及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本文将基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优劣势、 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我国民营银行的典型模式,以此来提出参考性建议,从而推动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促进银行业竞争与优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非公经济的肯定以及中国加入WTO都对现有的金融体制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要求。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放开民营银行,完成金融的对内开放,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竞争力。文章从对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的争论入手,逐步分析了我国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意义、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非公经济的肯定以及中国加入WTO都对现有的金融体制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要求.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放开民营银行,完成金融的对内开放,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竞争力.文章从对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的争论入手,逐步分析了我国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意义、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18.
金晓宸 《时代经贸》2010,(6):192-192
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随着银行业的开放,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银行市场营销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民营银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从营销角度上进行解决,阐述民营银行应建立成为“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为手段,效益为目的”现代客户导向的银行。  相似文献   

19.
林衡博  胡浩志 《经济论坛》2004,(10):101-102
近年来,有关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关学者对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应对未来银行业竞争的进程中,发展民营银行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是推动金融改革、提升银行业竞争力、抗衡外资银行的重要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民营银行的设立应缓行。既然事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那么对于现阶段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否,  相似文献   

20.
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随着银行业的开放,面对甘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银行市场营销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民营银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从营销角度上进行解决,阐述民营银行应建立成为"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为手段,效益为目的"现代客户导向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