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洋 《特区经济》2014,(10):10-10
<正>"沪港通"开通的步伐越来越近,沪港交易所在9月份完成了三轮市场演习,相关的交易结算规则,税收事项以及跨境监管执法事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在"沪港通"即将上线之际,有媒体传出"深港通"已报批的消息。虽然传闻未得到官方肯定,港交所也回应称不排除与深交所合作,但目前只有做好沪港通,才可能有制度基础与深交所寻求合作。然而,嗅觉一向灵敏的资本市场已经嗅到了"深港通"的味道,关于"深港通"的讨论也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对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沪深港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影响效果,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系统探析了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果与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沪深港通对不同特质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开通促进了企业ESG评级的提高,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均得到验证。考究其中的作用机制,沪深港通开通主要通过缓解内部融资约束和提高外部投资者关注来提高企业ESG表现。考虑企业特质性,入选沪深港通的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污染企业的ESG表现更好。本文研究结论对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推进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沪深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对实体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以“沪深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将2008~2020年沪市A股上市企业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进行回归分析,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沪深港通”显著缓解了标的企业的融资约束,并且主要通过提升标的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分析师关注度、改善股票错误定价和增加企业权益融资比例这4个机制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利润率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非QFII持股和行业竞争度较高的标的企业中尤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进一步实施资本市场开放相关政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2010—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水平,但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相比于民营企业,这种提升作用只显著存在于国有企业中;通过检验沪深港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发现沪深港通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加股价信息含量两种路径促进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新年首站即到深圳视察时强调:"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这为"深港通"的开通定下了基调,剩下的工作就是何时开通,以及"深港通"的具体设计问题,比如购买的股票范围、资金额度等。从开通的时间上来看,"沪港通"准备了半年的时间。有了"沪港通"的经验之后,"深港通"准备的时间应该不会超出半年。因此,"深港通"很有可能在今年年中开通。但从"沪港通"开通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国外投资者纷纷把投资目光转向了中国市场,那么外资如何流入中国市场,又如何从中国市场获得收益呢?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有B股、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开放手段。在2018年5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提高资本市场开放度的机会。美国明晟公司两次宣布了A股入摩的消息。至此,经调整后的A股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将由0.39%升至0.75%。针对这一事件,我国股市的变动如何?本文采取事件分析法对该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体股票市场的反应较为迟钝,在第一次事件发生有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第二次事件发生有负的累计超额收益,说明入摩这一事件对股市的确有影响,且时间不同影响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深港金融业深度合作,需要为港资银行在深圳设点铺路,积极建设香港银行业的后台业务基地,争取申办两地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促进两地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和渗透,积极争取深港之间有限度的"人民币自由行"和"外汇自由行"试点,深港两个证券交易所各有分工,错位发展,深圳证券市场对在香港和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提供"再上市"服务,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改制,转变为公司法人,深圳证券交易所运作模式和交易品种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推进深港金融业合作与创新,需要在通关、通讯和语言方面便利化。  相似文献   

8.
钟毅恒 《特区经济》2006,211(8):61-62
香港是深圳的连体城市,拥有完整的并具有国际辐射能力的金融市场体系,CEPA的签署给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金融信息一体化是深港金融一体化的有力保证。从“龙头”(香港)到“龙身”(深圳),再到“腾飞”(一体化),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深港金融一体化的过程。深港金融一体化的切入点在于建立共同的金融专业市场,其中主要包括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但一个科学、合理的途径,需要树立共赢或多赢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宣晓庆  黄辉 《黑河学刊》2013,(12):178-180
污水处理中"零排放"的驱动力在于资本,是企业家对资本的贪婪和资本对利润的热烈追求而产生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是实现"零排放"的有效途径,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零排放"要特别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有效引导资本流向,优化污水处理市场资源配置。当前污水处理领域一味盲从追逐"零排放"是不可取的,应尊重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客观规律,尊重大自然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地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搞"一刀切",方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GDP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按照厉以宁教授的说法,企业家是指"那种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才能进行创新的人,他可能自己拥有资本,也可能自己不拥有资本,但是善于运用资本。"企业家作为"能人",作为社会的精英,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这一要素的威力,在于他能够安排、调度以至"激发"其他的生产要素,使其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多年来的实践不能不使人看到,真正的企业家只有在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一、"863"计划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经济改革20余年里科技进步与产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与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相互促进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2.
正严文莱吸了一口烟,然后用皮鞋蹍了蹍落在地上的灰——好像是在演绎什么叫做"灰飞烟灭"。"十多年前就在香港开过户,因为不熟悉市场,眼看着手里的港股跌到分文不值。"他停顿片刻,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当年,包括严文莱在内的一批温商曾组团炒作"仙股"(指香港资本市场股价低于1元的股票),港股折戟的惨痛经历让他对即将启动的"沪港通"态度谨慎。  相似文献   

13.
"深港合作"、"深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的概念提出多年,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深港经济合作尚处于浅层次,合作方式主要是围绕"物质资源配置"的"硬合作",尚不是主要立足于以合作开发优要素(主要指技术与知识等要素)为主体特征的合作。本文提出,深港经济合作应首先指向"优要素合作"。深港经济优要素合作是指,在深港之间尚未完全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下,双方应优先整合流动性强、具有强大增值效应的知识、技术等优要素,在区内生成更多创新生产要素,推动创新优势的集成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深港经济优要素合作的主体内容包括深港之间的制度寻优合作、智力寻优合作、产业寻优合作以及空间寻优合作。本文将重点阐述深港之间制度寻优合作与智力寻优合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开放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以中国启动"陆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引入"陆港通"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增强外部监督,削弱企业避税的动机和能力,进而发挥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治理作用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与企业内部治理存在协同效应,但未能产生对外部税收征管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为坚定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实现税收公平和正义、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共同市场"要素流通的一体化特征及其在"共同市场"格局下深港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为实现"共同市场"层次"深港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特首曾荫权于2007年2月1日在其参选行政长官的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世界级都会",揭示了深港双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力求阐明深港国际大都会的形成基础、主导路径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贾秀彦  吴君凤 《世界经济研究》2022,(12):73-87+133-134
文章采用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能否降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降低了标的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改善企业信息环境降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债务违约风险的缓解作用在债务违约风险较高企业和十大活跃成交股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治理债务违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7.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资本下乡"虽然能够激活"一池春水",但并非"万能钥匙",关键还在于下乡资本如何运营。"资本运营"有三大显著的特征:一是资本流向高效,"利润最大化"是资本运营的首要特征;二是要素优化组合,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最佳搭配,各得其所;三是只有运动才能增值,流速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走向资本市场的 "惊险一跳"》一文中,对产权交易行业如何正确领会党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特质属性、功能和市场定位,如何重塑产权市场功能、构建适应资本市场运作等制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是 "惊险一跳" 一文的 "倒叙",通过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历史的 "回头一看",温故而知新.以客观的历史视角对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优势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正确看待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价值和市场功能;排除产权交易市场承担资本市场职能的认识误区,建立适应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让人感觉有些"冷",不过"冷"中也有一些"热"点,"热"点当然包括影响全国的"郎顾之争".虽然"郎顾之争"基本上已尘埃落定,但从中透射出的种种观点、论调和问题仍将继续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如果说"郎顾之争"是资本市场理论层面的"热"点的话,那么资本市场实践层面也有一些"热"点让人难以忘记,其中伊利数名高管被捕的事件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这些事件与"郎顾之争"暗相呼应,反映出我国企业和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经历很多的风雨,才可能最终见到美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诞生,结束了我国没有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我国的资本市场历20多年的发展,通过不断地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风雨历程。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印证了中国经济逐步崛起的辉煌历程。而今,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沪深两市已成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