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楷 《发展研究》2010,(7):16-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三次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十二五"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区域"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研究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区域发展的过程,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后如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战略是理论和实践上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促进区域“创新群”成长是落实总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之·。为此,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视角回顾了“群”的思想来源,在熊彼特“创新”和波特“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群”概念,指出了“创新群”和“群”的区别和联系,将“群”划分为“流行群”、“残余群”和“创新群”三种不同类型,分析了“创新群”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及武汉市区位优势的分析,探讨武汉市经济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总体差距趋于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涌现,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不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对落后地区和问题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园林 《现代财经》2005,25(3):19-22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联系与互动,区域内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因市场化差异而造成不发达地区造血功能不足,行政区经济越来越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因素等问题。为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中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制度创新等,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阶段。历史表明,既不能寄希望以人为手段短期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让的差距,也不能置区域间发展差距于不顾,长期使政策和投资向东部沿海地区过度倾斜,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出发,既要重点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作用,又要加快中西地区开发,使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基于我国经济联系具有沿海带内地、内地促沿海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按珠江流域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华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和远西部特殊经济区进行空间经济组织的构想,即4+1经济区构想。基于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议国家将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使政策更加公平,建议按各省份的发展水平确定国家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根据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粮食主产区、老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支持性政策。  相似文献   

10.
11.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交通发展战略的完善与区域开发方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雪琰  韩德林 《经济地理》1999,19(6):105-109
本文分析了新疆交通发展建设面临的地理环境及交通发展现状特征,提出了交通运输超前发展的战略思路;阐述了新疆区域开发的调整思路,指出区域经济增长将出现从“单轴———双轴———双环圈”的空间格局发展,提出了“一白二黑三游为先导,三次产业各选主择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1985—2007年我国(及主要区域)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从新的视角论证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显著存在性。此外,还从供给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做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14.
徐新灶 《经济地理》1999,19(5):18-20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和宏观条件的影响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本文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阐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论博弈分析在区域政策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博弈研究为切入点 ,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 ,将博弈理论与区域政策相结合 ,详细阐述了区域政策的博弈论基础与博弈方法 ,并以政府与企业行为博弈为案例 ,对政府与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论证 ,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理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我国区际差异扩大的一种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水红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7,27(5):753-756,762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代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大多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正面效应,文章认为东部产业集群所产生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东部地区的竞争优势,但不利于东部产业的"西进",并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东部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后对中西部地区如何吸引东部企业"西进"以及发展地方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变化与中西部地区引资困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4,24(3):304-308
根据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外资投资区位转移的“雁行理论”等条件推理,内陆地区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应该快于沿海地区。然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的外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从1997年开始停滞,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总体表现不佳。文章从“路径依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关联和投资软环境诸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英明  牟莉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1,21(2):146-149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5,25(4):463-466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以及中国实施全球观战略的要求,正在、也必将使全球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出现大转型(societyandeconomyshift),由此必然要求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以适应这种大变局。同时,中国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担负着纠正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被扭曲的空间结构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