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周雪 《魅力中国》2010,(26):122-122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转型期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种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非理性路径,近年来成为在我国频现的社会现象焦点,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则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而当务之急应是通过依法行政建立一套健全的预防机制,尽量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从而为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和秩序健全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种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变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的安定危害极大.本文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事件特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社会宏观治理的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具有共同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它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全社会协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在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正确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偶有发生,在治理中的政府公信力是解决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因此,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快速、最优的解决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是政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以及怎样在突发事件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理顺中国社会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认为首先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不平等造成不满和怨愤情绪,其次突发性事件中强势群体首先制造对立行为,使得弱势群体先前因不平等产生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着力点,并在"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了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随后,本文引入经济学中的分离均衡理论,指出避免这种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归根到底是对上述两次不平等输入的矫正.最后,本文指出,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从产生逻辑和预防之道上根本区别于"现实性"群体性事件,我国政府应该对这两种群体性事件做出区分,对症下药,以更好地应对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戾气,提高治理能力,稳定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稳定的。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在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柳炳祥  耿健 《黑河学刊》2012,(6):176+190-176,190
近年,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国内社会阶层之间矛盾日益显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借由网络载体发酵,次生出更大的谣言危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力量,加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控管理,是每个社会工作者孜孜探索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总体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之一是由农村问题引发的农民集体上访、告状,甚至围攻乡镇政府、堵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多发。今年上半年,有些省由农村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占群体事件总量的30%以上,居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第二位。这些群体性事件干扰了社会、生活秩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本刊邀请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著名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长时间的专题研究。我们编发这组文章,希望能给做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启迪,新的认识,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韩继锋 《魅力中国》2011,(14):109-109
促进社会公平是每个社会的不懈追求,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突出,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规范制度等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以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虞璐 《魅力中国》2014,(22):7-8
当前中国正处於社会转型加快与阶层利益急剧分化的时代,因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又无有效的解决机制,群体性时间不断激增也成为一种必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同时还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都有其特定的心理,需要加以区别研究,进而区别处置。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以厦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凸显司法公正,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权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几年来涉法涉诉塞件占信访案件的比例加大,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涉法涉诉群体性事件是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群体性事件的重合部分,由司法腐败与司法不公、群众维权观念片面等原因造成,呈现群体性、突发性、涉法涉诉性等特点,本文从涉法涉诉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特点出发,提出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章强明  郑金金 《魅力中国》2009,(36):194-195
构建和谐社会,凸显司法公正,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权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几年来涉法涉诉案件占信访案件的比例加大,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涉法涉诉群体性事件是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群体性事件的重合部分,由司法腐败与司法不公、群众维权观念片面等原因造成,呈现群体性、突发性、涉法涉诉性等特点,本文从涉法涉诉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特点出发,提出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峰  李景平 《理论观察》2013,(10):17-18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频发、易发的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不仅扰乱了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严重损害.本文聚焦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以期能为社会和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当前民族地区稳定的重大问题,处理好民族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确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群体性事件因诱因不同,可以分为民族宗教、经济利益、社会问题、舆论误导等类型,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既有群体性、公开性、违法性等特征,又具有潜在的涉外性、敏感的民族性和宗教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度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有人归结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阵痛。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去思考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找寻它们彼此的联系,从而从群体性事件窥探我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困境,探寻从根本上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折射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复杂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形成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之必要,更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需要.本文立足于群体动力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拓宽了目前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视角,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焦雪梅 《新西部(上)》2007,(1X):101-101,94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稳定的。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在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社会行为理论为基本支撑,推演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的产生和演化路径,并从群体心态和群体情绪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群体性事件管理模式。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管理中,政府管理行为的基本切入点就是扭转群体心态和群体情绪,只有使群体心态和群体情绪转向正轨,才能促使失范的群体行为稳定、消退和转向;群体性事件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群体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监控、识别和调节,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监控网络,能有效反馈社会情绪和心态,有助于社会危机的化解和政府治理的改进;群体性事件管理中要兼顾群体原生消极心态和次生消极心态,其中切断其转化路径、破坏其转化条件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继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赵璐 《改革与开放》2013,(12):100-10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主动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政府在内的各级公共管理机构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已有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应对,从而对相关学科和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于理解和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