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灾害性天气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威胁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育,还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会泽县农业气象灾害特点,了解了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情况,提出了气象服务策略,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都山区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武都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 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 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武都区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600m以上高海拔区向 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和冰雹路径相符,冰雹灾害风险等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减轻冰 雹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姚芳  于永波 《山西农经》2022,(20):172-174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其效益的因素相对较多,其中以气象灾害最为突出。如果不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气象灾害,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科学开展。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近年来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展开分析,从智慧气象服务提供、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等角度,探究应对灾害气象的科学服务措施,希望能够切实助力农业生产,实现高效化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云南滇中烟区玉溪雷电频发、雷电灾害损失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情况,开展玉溪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方法]基于风险分析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风险、承灾体3方面入手,采用2010~2014年玉溪市闪电定位仪所获取的雷电资料、玉溪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经济等数据,综合考虑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高程、地形起伏、土地利用情况、人口密度等因子,构建雷电综合风险指标,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到玉溪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玉溪雷电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澄江中南部、江川中部、玉溪中部、通海中部、华宁局部等区域;雷电灾害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元江大部、新平中部、玉溪西部等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与玉溪雷电灾情一致,符合实际。[结论]玉溪各地雷电风险差异较大,文章的风险区划结果可以为有关部门减轻和防御雷电灾害、产业规划布局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贵州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 (一)干旱灾害 贵州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而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是3~5月的春旱和6~8月的夏旱。 1、春旱发生的规律。春旱出现的机率随着时间的推迟而逐渐减少,3月上旬发生干旱的频率为20%,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13%,4月下旬只有5%,5月干旱仅发生在春温较高、蒸发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行雷电灾害区划,对加强雷电灾害管理、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重要意义。[方法]综合利用闪电定位仪数据、灾情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计算雷电灾害风险指数,进行重庆市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结果](1)重庆市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闪密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娄山以北,大巴山以南,密度在2次/(km2·年)以上,局部密度大于4次/(km2·年); (2)地闪强度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重庆西部、中部以及西南部的綦江、南川等地。(3)极高风险区面积132万km2,占总面积的16%、高风险区面积478万km2,占总面积的58%、一般风险区面积214万km2,占总面积的26%; (4)大娄山以北,大巴山以南的地区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其中主城、荣昌、永川、綦江、涪陵、垫江、梁平、万州等地大部地区风险等级达极高,大娄山区及渝东南地区以高风险等级为主,渝东北的城口、巫山、巫溪等县大部地区以一般风险等级为主。[结论]通过科学地划分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能为重庆市的雷电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经济效益的层次上描述农业气象灾害,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的基础上之上,定义了风险链以及风险体系两上层次上的风险度,并简略地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同时还阐明了进行农业气象这为害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雷减灾能力4个方面确定13个评价指标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实现定量化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应用闪电监测资料、土壤数据库资料、GTOP30数据集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基于目标、准则、指标层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投影寻踪方法获取指标权重,定量化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雷减灾能力强弱,研究综合雷电灾害风险并完成等级划分。[结果]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西部高于东部,整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其中西部的水城、六枝、普定、晴隆以及贵阳的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中北部为高风险区,次低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威宁及赫章西部区域、开阳东北部、平塘中东部、独山、荔波、万山、玉屏、碧江、思南、石阡、沿河的部分区域。[结论]通过灾前风险识别,可针对性的制定综合对策,为提高贵州省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是在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宏观分区,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与内在规律。文章首先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试图达到理清和规范的目的,然后根据风暴潮灾害风险因素建立了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熵值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青岛近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将青岛9区市划分为4个不同风险等级,揭示了青岛近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与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水稻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河南省水稻节约成本途径和方法,增加水稻收益,对于调整河南省农业生产结构和稳定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实地调研和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水稻生产中的收益指标,如物质与服务费、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成本收益的变化规律。总生产成本结果分析表明,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有比例最高,人工成本逐年增长,土地成本年波动较小,而在物质与服务费中,机械作业费和化肥费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占物质与服务费的比例超过60%。而种子费、灌溉费、农药费占物质服务费的比例不高,均在12%左右。收益分析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水稻成本收益趋于稳定,但在2009年和2011年收益率出现下降现象,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和物质与服务费价格的增长。此外,该文从加强稻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的关键作用因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对于提升该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改进的相对湿润度指数、DEM资料、地形坡度资料和1990—2016年以县(市)为单元的行政区域的人口密度、GDP、人均GDP、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数据来定量化评价山西干旱风险,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因子,构建相应的指数模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GIS绘制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山西省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大同、朔州、忻州北部和西部、太原南部的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强;孕灾环境脆弱性呈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趋势,而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均呈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从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干旱风险总体呈北高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东部,较高风险区包括朔州西部、忻州中西部、太原大部,吕梁大部、晋中西部、临汾中部、运城西部为中风险区,临汾西部、晋中大部、长治东北部为较低风险区,临汾东部、运城东部、晋城大部、长治西部和南部风险最低。[结论]山西省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可为相关区域有效地开展抗旱活动提供定量化依据,增强干旱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土地退化和成因结果表现指标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区(市辖区为一个单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强度脆弱县3个,高度脆弱县16个,中度脆弱县35个,轻度脆弱县19个,微度脆弱县8个,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后列,而生态脆弱性居全国前列.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测试分析了甘肃生态脆弱性与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垦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等5个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以期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禽养殖产品生产基地,畜禽养殖业的管理与治理在河南尤为重要。为了掌握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索河南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方略,文章开展了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研究工作。[方法]依据2000—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的分市数据,采用锡尔指数方法,对豫北、豫西、豫中、豫东和豫南五大区的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发现1999—2014年河南省畜禽养殖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可以2007年为界分为1999—2006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和2007—2014年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1999—2014年河南省畜禽养殖量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区间差异影响较大,区内差异影响较小。同样,也可以2007年为分界,分为1999—2006年的高差异阶段和2007—2014年的低差异阶段。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五大区畜禽养殖量的区间、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相对稳定,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豫南、豫东、豫北、豫中和豫西。[结论]据此,河南省畜禽养殖业整体呈现出"在平稳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的发展趋势,建议河南省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禽养殖业区域政策,建立体现各区特点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从两者的耦合发展角度对其耦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以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体现的价值与精准扶贫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上的成果组成耦合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在03~07之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其中2010—2011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2—2014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5—2016年为高度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其与精准扶贫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扶贫最佳效果,达到高度耦合阶段的关键;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应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开发等影响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加速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结果,提出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两点:探索土地制度政策创新;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中影响驱动力各项因素的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为目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部分组成评价准则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指标选取,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驱动力。[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政策因素(0409 0)>区位因素(0290 2)>发展因素(0162 2)>社会因素(0138 6),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休闲体验需求(0416 2)、乡村振兴战略(0375 4)、产业融合趋势(0368 2)和地区资源特色(0368 1)。[结论]休闲体验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趋势和地区资源特色是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是由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区位因素决定了地区间农业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的不同以及客源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距离,且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促使地区间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科技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完善和休闲体验需求多样化等社会因素,由此形成河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运行,同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为调查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年收入、非农收入的来源、流转政策、流转方式、是否有土地流转市场及农业合作社对土地流转意愿正面影响,而与城镇的距离对土地流转意愿负面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来源、农业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市场这4个自变量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且达到显著影响。[结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及多元化形成的背景下,文章研究结果对于河南省土地流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