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后,县级地方政府都在纷纷动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如沅陵县1996年确定的7家改革试点企业,到全面铺开以前,只有一家比较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其余6家均因诸多原因而无法推进。1998年全面铺开以后,仍难以推进。“救小”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改制形式难敲定。一方面,当前国有企业尤其是偏僻内陆山区县属企业十分困难,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改制办法,都一时难以迅速扭转局面。这种背景,使得企业职工既得不到眼前利益,又看不到长远利益,从而丧失了对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当前…  相似文献   

2.
由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重组从2007年开始提速。重组的方式、模式和平台也将有更多尝试和创新。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月24日在国资委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80%-90%,中央企业的改革重组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由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重组从2007年开始提速。重组的方式、模式和平台也将有更多尝试和创新。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月24日在国资委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80%-90%,中央企业的改革重组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承包制的反思 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放权让利”、“利税合一”、“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进行的。这一思路主要着眼于限制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推动政企职责分开,强化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思路无疑是对过去“统收统支”传统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成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承包制的理论依据。目前,全国已有95%以上的国有企业实行了承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如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恰逢此时,上海有关部门几位领导参加了由中组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举办的领导干部经营管理研究班在新加坡围绕新加坡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一命题,集中安排了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功能、新加坡政府企业的管理、政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改革与失业社会保险等课程,并实地进行考察,本刊特请参加这次考察的四位成员进行笔谈。  相似文献   

6.
自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上海各区县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进入了全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阶段,到党的十五大,尤其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后,上海各区县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旨在总结上海各区县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一过程,探索其规律性及其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促进上海各区县经济发展,增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不可能以财政来支持体制内系统本身运转时,迫使内生的国家金融控制来支撑旧体制。同时体制内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反过来迫使国家迟迟无法进行全面系统的金融改革,使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处于低效运行状态。而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进一步扭曲了中国对外资的实际需求。基于1985--2006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内生金融控制这个解释。  相似文献   

8.
WTO体制下地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忠 《开放潮》2002,(3):21-22
新时期要求从新的视角审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于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或行为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面对区域市场、进而面对地方企业的政策执行者和部分(地方)政策制定人,因而WTO体制能否在国内得到推行贯彻,取决于地方政府对中央决策的理解执行情况;WTO体制下的所有产业经济、社会生活变化在产生全国性、全局性影响之前,首先是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所以,在特定的意义上,我国地方政府是进入WTO后的中国经济、社会首要责任人。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的调控主体和区域的社会管理中心,此外还是诸多地方国有企业的直接所有者代表,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我国进入WTO后无可避免地要承担区域经济、企业受到冲击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的讨论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改税、放权让利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进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问各地方、各城市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形式和举措,使改革的范围、改革的内容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并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上海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始终强调从全社会角度强化各项配套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强调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推进改革.强调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步推进,强调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相结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对国有企业改革,我谈点个人意见。我在地方当过市长、当过副省长,以后在国家体改委工作了五年。我是 1993年到体改委的。 1993年关注的问题不止是国企改革,主要是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炒房地产等。 1994年体改委把注意力转移到国有企业改革。当时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 1994年底左右,谈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四句话。四句话就是当时酝酿的。四句话中有一句是“政企分开”,为什么有人不同意这句话这呢?他们认为,政企分开就是党政分开。还有就是对“科学管理”有不同意见,说是指微观的企业管理,还是宏观的政府管理 ?科学管…  相似文献   

11.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迫切性1.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结果导致政府部门逐渐增多,政府对国有企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具体活动干预过多。政企不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确立与发挥,已经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职能需要逐步分离,因此政府机构改革非改不可。一个有效的政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股份合作制改组的方式选择 改革十几年来,许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大量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据统计,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达40%以上,亏损户主要是占国有工业企业80%以上的小企业。近几年,一些地方在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的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简政放权、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和“改革管理模式,实行承包责任制”等几个阶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处于困境。一个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着种种障碍,而这些障碍影响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要摆脱困境,必须消除这些障碍,采取有效的对策,推动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1、来自政府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在投资决策上政府对企…  相似文献   

14.
禹来 《特区经济》1998,(3):56-56
<正>一、观念律道 纪律律人 规则律事 在给定的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前提下,在给定的国有企业的财产制度前提下,国有企业对现有的体制或正式改革中的体制是适应,最多是促进体制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或中央部委和国有企业都应该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设计国企的出路。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近二十年的体制转换过程中,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国有企业自身的领导人都养成了很多习惯,如何从习惯中走出来,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企业外部环境改造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笔者着重谈在设定前提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基本思路再造工程的“从头开始”的思想,归结为“观念律道,纪律律人,规则律事”。  相似文献   

15.
物贤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1988年起实行为期五年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通过政府的“放权让利”,企业取得了较多留利。1992年起实行经营机制转变,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工资总额与利税总额挂钩,提取网点建设基金和消价准备金,增强企业的后劲。1993年起实行利税分流,财务制度改革同国际接轨,加大成本列支,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物资企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无疑是对过去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能不能把国有企业颂顺当当引入市场,也是对改革的一次考验.如果说,企业不能及时改革和调整,适应市场需求,也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一、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问题当前困扰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因水是多方面的,既有者问题,也有新问度.首先,是包袱沉重.①债务包袱:现在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多年的债务积压,…  相似文献   

17.
政府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辽宁经济》1999,(10):13-13
一、政府是政企不分的关键改革20年来,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进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转换经营机制等三个主要阶段的改革。然而,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活力,亏损面日益扩大,下岗大军日益增多,传统体制的政企不分问题仍然阻碍着国企改革,不仅政企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政企不分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实践表明,国企改革主要不在国企自身,而在政府方面。1.所有者的权力决定着政府是政企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和企业是一对矛盾,政企合一或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以下简称年薪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产物,也是改革旧分配体制的一次重大尝试。自1992年起,已在北京、福建、湖北、广东、上海、深圳等地进行过试点,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从实际情况看,都暂不宜大规模推广,须慎行。(-)在现实经济环境下,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当前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好,职工收入不高。年薪制虽不是高薪制,但仅其基薪收入就较普通职工平均收入高了3~4倍,风险收入差距更大,低收入职工。心理上一下子难以接受。目前,国有企业职工有l.2亿人,其中25%~3O%属于冗…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把政企分开作为契入点,这对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言,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政企分开是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完全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从改革的实际出发,重新界定国有企业,把需要政企分开的企业分流出去,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一、“政企分开”提出的背景及主要涵义 “政企分开”是改革初期在批判旧体制弊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种旧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一是政府行政管理权与企业所有权合一。各级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政府一方面可以用行政管理者的身份执行所有者的职能,如以行政任命的方式安排企业领导人,靠行政批文进行投资决策,用国家税收和其他凭借国家权力组织的收入安排企业投资,配置国有资源等;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所有者身份履行行政职能,比如指令企业承担一部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应由政府办理的事务,集中企业折旧基金和投资利润用于行政性开支等。  相似文献   

20.
孙军 《产权导刊》2018,(7):23-2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就要解决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与发展经济不适应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让国有企业释放活力,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生产需要.40年前的这场改革是围绕解决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全行业、全产业、全国性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问题而展开的.国家通过制定和出台宏观政策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具体引导政策让国有企业动起来、活起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合力,针对解决国有企业与政府特殊依附关系而衍生的政企不分和财政无休止的补贴问题;围绕国有企业不能面向市场独立自主经营和离开计划不能生存问题,不断推出改革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围绕让地方政府管辖的国有优势企业如何减负、如何活起来而思考;围绕地方政府管辖的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如何合理流动并得到有效利用而思考;围绕如何让社会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国有企业、领办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有能力面向市场走出去而思考;围绕如何让社会资金向国有资产领域流动,盘活国有资产,使国营企业不再是唯一的所有制形式等关键问题思考并持续不断的推出改革政策,引导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场改革是以国有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拍卖为主要改革形式,由试点到面向全国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