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扈震  王学武 《中国市场》2014,(32):46-51
P2P网贷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火如荼地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平台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必然会影响其健康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着眼于P2P网贷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本文对这些研究的发现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P2P借款人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推断能力,社会网络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现存研究的局限性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方式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P2P网贷平台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P2P网贷平台完全依托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借贷平台上即能完成投融资交易,丰富并完善了我国金融行业融资模式。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借贷行为的影响,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两种博弈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会加大P2P网贷平台借款人的违约分险。  相似文献   

3.
P2P网贷平台发展迅速,但由于监管和法规等仍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作为中介,对借款方的信息审核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P2P网贷平台责任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前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近年的热点跑路事件与其原因,对P2P行业的市场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化解公众因为信息不对称对P2P的误解,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2015,(48)
P2P网贷是民间借贷的网域化扩展,存在着借款人与投资人、投资人与平台、借款人与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当前我国征信环境下对还难于克服这一大难题,所以本文通过通过对帮邦堂平台的介绍,期待为网贷平台克服信息不对称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P2P网络借贷市场,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市场借贷数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P2P网贷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问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体系问题、风险管理模式问题、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内部员工管理问题和可能涉及投资人洗钱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影响了P2P网贷市场的发展,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借款人审核力度,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加强投资人审核,杜绝洗钱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员工管理,维护平台网络技术安全,加强信息披露。通过这些措施来摆脱困境,提升平台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7.
P2P网贷平台在我国经历了成长期、爆发期、洗牌期,目前正走向合规。P2P网贷平台评级机构可以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P2P网贷评级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减少,评级指标不明确,公信力缺失以及数据来源影响评级结果等。因此,应确定评级机构的行业规范,加强可靠信息的收集,定期评价评级指标的科学性,以促进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P2P网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平台风险问题不断暴露,2018年更是出现了集体暴雷现象。P2P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平台运营信息不透明、第三方资金存管不规范、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准入门槛过低、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未来P2P网贷行业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以银行存管为中心的资金存管模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严格准入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等措施,实现P2P网贷平台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促进普惠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2016,(12)
自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后文简称"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P2P网贷平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平台数量和成交额节节攀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网贷风险问题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根据P2P网贷的风险分类,概括国内关于P2P网贷风险的主要研究观点及风险管控措施,探讨未来我国P2P网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首先简单介绍了现在我国P2P网贷市场的简单概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行为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关系。会产生如"聚集效应"、"羊群效应"等现象。之后用信息披露较全的拍拍贷平台来分析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行为。运用stata软件对当期贷款金额、前期累计投标次数、前期贷款金额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且验证了在P2P网贷市场中羊群效应行为的存在性。并发现当期贷款金额与前期累计投标次数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最后对于P2P平台和网贷投资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P2P网贷的兴起,开辟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然而在P2P网贷的发展过程中,P2P网贷平台跑路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P2P网贷现状及运营模式的阐述,分析P2P网贷所存在的信用风险,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的发现,有益促进P2P网贷行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金融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P2P网贷的发展,不过现阶段我国的P2P网贷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促进P2P网贷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P2P网贷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2P网贷平台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缺乏监管、恶意失信和经营有问题,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发,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列举了P2P网贷平台的问题表现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博弈论模型构建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博弈的支付矩阵,分析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的稳定均衡策略,研究表明,要使得P2P网贷平台合规经营,监管机构应建立P2P网贷平台信用监管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P2P网贷行业的发展。2015年以来,4000多家P2P网贷平台运营出现问题,给众多的投资人带来巨额的损失。对我国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情况及问题平台进行了统计,进一步分析了P2P网贷行业"跑路潮"的原因,提出了防范P2P网贷行业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同消费群体对金融服务消费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需求和周转需求也呈上升趋势,这为P2P网贷的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P2P网贷也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个人和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其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P2P网贷行业缺乏规范,未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最终导致"诈骗""跑路""提现困难""倒闭""非法集资"这样的问题高频率出现,这对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则主要立足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目前中国P2P网贷风险监管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0)
P2P网贷行业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式金融服务行业,凭借着行业进入门槛低、便利快捷等优势,在中国得到迅猛的发展。本文分析了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P2P网贷行业的几种商业模式,然后对P2P网贷中的宜信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种模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6年,P2P网贷模式引入中国,2007年,第1家P2P网贷公司成立,之后我国P2P网贷公司数量剧增,形成迅猛发展的态势。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P2P网贷公司信用环境欠佳、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差,从业人员专业性差、流动性高、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管体制不科学。P2P网贷公司应建立第三方征信平台、改善行业信用环境,加强P2P网贷公司特色产品研发,强化风控管理、加强风险机制建设,维护系统安全,加大监管力度,助堆网贷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娜 《商》2014,(38):205-205
P2P网贷是一种依托于网络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性质上属于小额民间借贷。P2P网贷操作的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近几年来,我国P2P网贷发展迅猛,但由于P2P网贷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其发展面临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自律性较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在研究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构建一个较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从国家加强监管和网贷平台自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立法,将其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严格审贷流程,提供风险备付金计比例,资金的第三方托管等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然后在研究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构建一个较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从国家加强监管和网贷平台自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立法,将其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严格审贷流程,提供风险备付金计比例,资金的第三方托管等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