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将快递业迅速推上高增长的风口,与快递业相伴而生的快递包装,正在将国家绿色物流的宏图伟略拉下水。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快递包装的发展现状及回收中面临的问题,构建快递包装的回收体系势在必行。在这条产业链上的政府、包装企业、快递企业以及消费者应该携手共建回收体系,减少包装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使快递包装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不断深化,快递包装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快递行业复杂且涉及行业广泛,以及绿色包装绩效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因素,本文建立了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广州、东莞快递站点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三市快递站点的绿色包装标准化总体处于“好”的水平,影响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为各快递站点“智能包装不普及”“循环、回收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本评价指标体系更符合新物流的时代要求,能有效测量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化的现状,助推快递业绿色环保目标的实现,以期促进我国快递业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挖掘了国内外绿色包装研究现状以及快递业包装存在的问题。结合快递包装市场需求,提出了可拼接快递包装盒的理念及促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发展的其他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循环经济下绿色包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网购的热潮,但快递包装物的浪费也愈加严重。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分析了快递包装的现状及回收再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镇江地区在读大学生的快递包装回收情况调查,提出了采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多方共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提高公众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完善快递包装回收制度等策略和建议,以期实现快递包装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挖掘了国内外绿色包装研究现状以及快递业包装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快递包装市场需求,设计出快递包装的三种基本单元,并利用拼接技术对三种单元进行拼接。对新型快递包装的版面材料和连接棒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对新型快递包装的应用从成本、环保、操作性和市场前景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发展的其他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循环经济下绿色包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晨 《全国流通经济》2023,(14):145-148
近年来电商的蓬勃发展改变人们购物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导致了物流快递业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物流包装垃圾。在国家大力倡导碳中和的背景下,物流包装绿色可循环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要求。本文从物流快递企业、消费者、政府的相关政策三个方面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相对影响快递包装回收效益最高的因素,就可以据此提供相应的策略,从而使得快递包装回收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7.
由快递包装物带来的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快递业的塑料包装箱、纸袋已成为各大高校、城市垃圾主要来污染源之一,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本文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一实例,通过对校园快递产业包装物产品回收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根本成因,针对性的对目前提出校园快递包装回收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仅"双十一"期间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就达4.6亿件,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量1.48亿件。大量的快递订单的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快递垃圾,而快递包装的回收难题则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包装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发展绿色包装,实施包装标准化管理,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包装成本是一个双赢的方式。文章结合绿色包装、包装标准化管理的含义,简要分析了我国快递物流业包装回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我国快递业发展迅猛,但是粗放式的发展对坏境造成巨大威胁,不符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快递"的理念。本文基于绿色物流的理念,从快递企业的角度对我国的快递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并从订单处理、快递包装、运输派送、新业务开发、行业合作5个方面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快递包装回收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选取了高校群体作为快递包装回收的试点,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快递回收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现有的回收模式进行改进,并设计了绿色高校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设立智慧化的校园包装绿色回收中心,并倡导政府、行业及企业进一步发力推进绿色包装回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快递业的不断发展,快递包装加剧了环境污染。物流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循环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设计共享循环包装势在必行。本文调查了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现状,在物流标准化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以共享循环包装为条件,构建循环包装共享系统。  相似文献   

12.
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动因,从政府的角度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从企业的角度看,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从公众的角度看,是满足公众生态需求的现实需要。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有利于快递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商行业飞速发展,快递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也随之增加。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绿色快递包装推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绿色快递包装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包装标准、回收体系、政府干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快递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大高校实施封闭管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购物以更高的性价比买到所需的商品,网络购物开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购物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包装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实施有效的快递包装回收,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下必须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快递包装回收问题进行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开展调查,总结学校内快递包装回收面临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产业链造成的快递包装浪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我国快递物流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有两个矛盾。一是解决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包装带来的成本增加使得企业盈利受损的矛盾,二是解决消费者拥有绿色环保意识却缺乏环保行动的矛盾。以此对我国政府的快递包装环保性能补贴政策以及监管手段进行梳理分析。探索在绿色物流回收中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研究建立调查问卷并选取影响因子,确定模型因子和问卷可靠度。建立SEM模型得出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消费者环境意识存在偏差,需要兼顾环境意识和回收意识的持续培养。最终所得支付意愿金额为企业定价做有效指导。希冀对绿色回收环节进行优化,能够实际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介绍了快递业的竞争状态,分析了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在快递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民营快递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快递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并从国际快递业运作中总结出体制创新、客服创新、科技创新为我国快递业值得借鉴的三大方面。然后根据中国快递业的现实,从国际快递市场、国内异地快递市场、国内同城快递市场这三大市场对中国快递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我国快递市场中体制的长期不顺和监管主体的长期不明;各经营主体所受待遇不同,快递业新生军——民营快递受尽打压;法律修改不尽人意,公平竞争环境难以实现是三大制约中国快递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从体制新思路、合作新思路、市场新思路三大点探讨了中国快递业发展的新方向。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推动中国快递市场健康发展的宏观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到来,带动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连年增速,但在其成为我国国内热门产业后,相关的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如快递包装生产总量大、回收效率低、环境不友好等诸多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顺应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经验与发展现状对快递绿色包装的法律规制进行动态梳理,参考学习国外快递包装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方法,阐明应在循环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厘清快递包装绿色化发展的权利义务主体,将生命周期理论贯穿始终,旨在为快递绿色包装的法治化道路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快递包装难以有效处理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逆向物流网络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快递包装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布局的原则,随后提出快递包装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布局策略,并结合实例展开分析,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慧  潘旭华 《电子商务》2017,(12):14-16
2007年至今,我国快递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十年,伴随着各快递企业的陆续上市,我国快递业开始放眼国际市场。通过对中美代表性快递企业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快递业存在产业链延伸不足、市场集中度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和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美国快递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