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玥 《环境经济》2023,(13):44-47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迎来2周岁“生日”。这一天可以说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在地区试点探索、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配额分配规则调整后的又一里程碑。全国碳市场成立两周年之际,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4家电力行业企业、5家钢铁行业企业相聚武汉,为碳市场建设献言献策,共商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和企业低碳转型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碳交易试点尚需不断完善,在全国碳市场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碳市场建设对促进全社会减排、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社会温室气体减排、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消费等发展目标,分析了我国面临日益增长的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挑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创建互相联通、互为补充的配额碳市场、减排量碳市场和普惠碳市场,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碳市场,按照基础先行、示范引领、统筹推进、逐步完善的思路,分阶段推进多层次碳市场建设工作,最终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碳市场元年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履约完成率达99.5%,也就是说,仍有0.5%核定应履约量未完成履约。2022年新年伊始,全国碳市场就爆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第一案"。对于起步阶段的全国碳市场,企业的碳排放配额相对充分,但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未按时履约,数据造假问题同样引起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这也成为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围绕着碳价的争论从未中断。一方面,控排企业认为碳价偏高,提高了碳排放配额有缺口企业的履约成本;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和机构投资者认为碳价偏低,全国碳市场并未真正体现出碳价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与意义,对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对策建议,包括深化试点顶层设计,重塑碳市场流动性;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快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丰富交易产品,加快标准制定并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引育结合,加快构建碳交易完整产业生态链和服务网络;加强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中率先落地的一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在各方关注下走完了上线之后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  相似文献   

6.
碳金融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帮助减排,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我国碳市场机制设计独特,为兼顾经济发展与碳减排,我国碳市场是全球首个基于碳强度的主要碳市场,但也存在全国碳市场碳价波动大、潮汐现象显著、市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丰富碳市场交易工具、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和完善碳金融市场监管与法律框架等,是促进我国碳市场良序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影响中国碳市场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选取宏观经济、能源市场与大气环境三类变量,采用时域和频域溢出指数模型度量三大变量对中国碳市场碳价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市场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湖北碳价变化的影响较大,原油价格对广东碳价变化起主要作用,深圳碳价波动主要受空气质量的影响;各主要影响因素对碳价的短期影响大于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宏观经济形势、能源市场、大气环境与中国碳市场碳价之间的溢出效应会在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产生大幅波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全国统一碳市场内交易体系、建立动态监管预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七个碳交易试点,为推动全国碳市场进行初步探索。2015年12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对碳交易试点运行现状的分析,对全面推行碳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并对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斯特恩说,碳排放代表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碳市场",作为全球控制碳排放、实现低成本减排的一剂理论良方,被《京都议定书》推向现实舞台。然而,"第一代"碳市场在创造不菲交易量的同时,却遭遇了碳价格的滑铁卢,给低碳技术投资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碳市场必须进行碳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度调整,建立起与边际减排成本相关的足够高的长期碳价格信号,目标转向促进低碳技术投资及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婉 《环境经济》2022,(13):28-29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间,碳配额未按期履约、碳数据造假等问题,备受业界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关键问题之一。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在接受《环境经济》采访中说,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定要夯实碳市场的数据质量基础,实现碳排放数据报告标准、质量以及透明度的统一,增强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11.
当一个碳市场允许其参与者使用来自于其他碳市场的碳配额或碳信用以满足本国的履约义务时,碳市场对接便产生了。目前,中国碳市场已经通过CDM机制与《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一些国家的碳市场实现了单边对接。为充分获取碳市场对接的收益,同时规避其风险,中国的决策者需要斟酌碳市场对接目标,积极尝试电子交易系统对接,以及加强碳市场风险监控与国际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2.
黄钰 《环境经济》2022,(13):38-45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对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提出新要求。碳市场体系包括强制配额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两大机制,我国这两个机制几乎同步启动。  相似文献   

13.
陈婉 《环境经济》2022,(13):22-2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经过十余载的持续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初步成型的制度体系、全球最大的配额基数、一定数量的市场主体和人才储备,具备进一步深化发展、进而具备具有全球影响的碳市场的条件。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短板和发展障碍。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后,碳市场相关人士一直在期盼和呼吁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重启,但当前尚未看到CCER市场重启的实质性动作。笔者以为,原因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全国碳市场仍在摸索中,刚起步被曝数据作假,整套机制需要重新构建完善,主管部门需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全国碳市场目前只覆盖发电行业未能按市场预期扩容的原因;二是CCER的项目审核和制度构建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善,暂不满足重启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迫在眉睫,深入研究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能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中国试点省市碳市场数据为样本,基于价格传导机制视角,利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等方法首次探讨了中国碳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在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整体一体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湖北碳市场和广东碳市场影响其他试点省市碳市场的程度更高,中国碳市场局部中心化趋势凸显.文章从滚动时间窗口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首次构建中国碳市场价格传导理论框架,通过经济基础说和市场传染说等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碳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理,并详细解释了中国碳市场整体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局部中心化凸显的内在原因,可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启动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了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目标转变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多目标体系.通过对生态资本价值的合理补偿,实现"无价格"的生态资本转变为"有价格"的生产要素.碳交易市场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典型模式.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得以内部化,实现了生态资本的价值.文章通过将生态资本以要素形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生态资本变化量的动态性与资本量的动态性,得到的结论是:生态资本对资本量的变化随着新知识的规模报酬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形.只有新知识的规模报酬与生态资本的规模报酬之间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平衡增长.最后结合碳市场,从新技术转移的规模报酬角度分析了碳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碳市场运行管理机制相对稳定、核算制度体系较为合理、分配履约机制公平有效、市场交易总体灵活有序、碳汇与碳金融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向好。从碳政策、碳核算、碳资产、碳人才等入手,分析福建省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碳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碳核算体系有待完善、碳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碳人才质量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从深化完善碳市场政策体系、深化健全碳数据核算机制、深化碳交易市场科学管理、深化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田永  刘世炜 《经济师》2014,(10):146-147
IPCC2007年发布的AR4只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6年多来人们就地球是否变暖?变暖是否人为?变暖是否同时对人类系统带来影响?AR5作出了肯定回答并提出了控制变暖2℃以内和2050年碳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40%-70%等碳限制目标。碳金融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市场化途径,已经在国际上运行10年。国内也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先后启动了七家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针对国际国内碳金融的市场现状、未来展望、法律悬空以及国内市场各自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有益于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接轨、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建立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广东经济》2014,(1):57-57
正继2013年12月率先推出现货交易和个人投资者异地开户之后,作为国内首个强制碳交易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排交所)在2014年1月2日宣布牵手建设银行,布局一系列碳金融产品。深圳排交所将携手深圳建行,在碳保、碳基金、碳排放权交付保证、碳信托计划、碳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展开合作,试图丰富深圳碳市场产品线,挖掘新的投资价值,以此提振碳交易量。自2013年6月18日开市至2013年年末,深圳碳市场共实现约20万吨交易量,成交额约1300万元,较此前预设的  相似文献   

20.
陈婉 《环境经济》2022,(2):22-29
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万吨的企业,按照目前60元/吨的碳价计算,若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万元。碳市场运行不足一年就有企业碳排放量数据造假案例出现,面对实打实的利益诱惑,企业顶得住吗?巨额利益背后暴露出的数据造假问题、处罚监管问题等该如何解决?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造假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