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祥 《财贸研究》2007,18(4):39-43,70
自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国加强了与东盟农业领域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分工合作是国家之间经贸关系往来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为了减少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加强经济贸易合作,中国有必要调整自己不够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本文界定了农产品的范围并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东盟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作为自贸区(FTA)建设的突破口,显示出农产品贸易对自贸区各国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启动以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起点、动力、贸易关系以及贸易福利效应等方面内容,认为未来自贸区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应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与东盟开展更高层次的农业合作,并逐步向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农业市场"迈进.  相似文献   

3.
陆利香 《商业时代》2011,(25):49-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迅速。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主要以发达国家间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为主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南-南"型)的主要形式,以及每种形式的合作绩效,并结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分析了未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深入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秀英 《北方经贸》2012,(6):33-34
广西与泛北国家农业合作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农业发展必然途径,这一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泛北部湾区域农业合作必须正确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区域合作竞争的理念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广西处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又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将会对广西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广西与东盟各国进行农业合作的得与失,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农业领域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本文界定了农产品的范围并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是唯一集政治、外交、经贸、人文为一体,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开展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技术合作逐渐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合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对东盟贸易的特点,进而提出了拓展对东盟出口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以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已从最初的渔业合作逐步扩展至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科研环保、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目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遭遇着挑战。探索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新路径,不仅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中国-东盟政治互信,稳定周边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现状和东盟各国的国情分析,指出了广西拓展与东盟旅游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方式及合作措施,以期实现双赢,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连接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的“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在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各国部长和高官尽快就此开始谈判,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首先体现了中国和东盟加强双方睦邻,互信,合作的强烈意愿,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必将带给双主一个双赢的前景,国务院总理朱Rong基11月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五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时指出“10+3”合作机制4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提出推进东亚合作的五点新建议,其中具体的合作项目,包括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贯穿我国西南部与东盟周边国家的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农业,水利等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的进程。根据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2020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三十周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潜力将更大、合作范围也将更加广泛。本文从进口贸易的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环境,从进口贸易规模扩大、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双边贸易竞争加剧三方面揭示了我国对东盟进口贸易的前景,最后从加大进口贸易、促进数字经济的建设、拓宽贸易合作领域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山 《市场论坛》2005,(1):22-23
东盟一中日韩果品企业家圆桌会议前不久在西安举行。这个旨在积极实施中国政府和东盟10国签署的“中国一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东盟一中日韩果品合作贸易,加快东盟水果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圆桌会取得的直接成果十分惊人:短短两天时间,贸易总额就超过4亿元人民币。然而。无论是政府代表还是企业界人士,都没有把这4个亿的贸易合同挂在嘴边,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更为深远: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之手能否紧紧相握?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和东盟在实现各自经济平稳发展和数字经济合作的共同需求。随着"数字丝绸之路"的提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向好。2019年7月中国与东盟外长会将2020年确定为"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这为双方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不仅需在资金保障、制度供给方面做出努力,还需在新型基础设施潜能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协作,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扩大数字经济合作规模。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分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近年来的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障碍分析,根据双边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深化双边合作的途径与思路。并举例说明中国与东盟在农业和金融业方面的合作及开展地缘经济区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1国共办服务自贸区面向全球开放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搭建了友好交流、经贸促进和多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东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的相对经济状况为特殊背景,通过1998—2007年东盟10个国家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给予分析,并建立三个计量模型予以检验。经验研究发现:(1)在上述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是东盟外资流入的重要推动因素;(2)在同样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与其带动的东盟外资流入一起构成了推动东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的2002年是东盟GDP增长率增加的转折点。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推动了东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还发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东盟中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获得投资机会和实现GDP增长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东盟所有国家与中国经济合作的积极性都在增强。  相似文献   

19.
种业贸易是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方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文章通过UN Comtrade数据库搜集有关数据,对中国与东盟种业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和增长潜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种业贸易的竞争性较弱,互补性逐步增强,贸易增长潜力较大。中国与东盟应依据双方贸易关系特点,灵活运用利好政策,拓宽种业贸易合作领域,探索种业贸易新模式,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0.
张勇长 《大经贸》2005,(1):22-24
作为山水相隔的近邻,中国与东盟长期以来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在水陆交通、农业、金融、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文化等许多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2004年11月30日,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