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对社会治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赢了一场场疫情防控的治理硬仗。如今,疫情防控已经转入常态化,全国各地也为疫情防控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冠疫情爆发,我国打响了防控疫情阻击战。在这场战役中,社区发挥了无比巨大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也迎来了一次考核。疫情期间暴露出社区工作上的不足以及社区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因此,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对未来社区发展建设和社区工作者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多地集中暴发,局部零星散发,疫情防控逐渐步入常态化阶段,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冲击,部分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营不善、融资艰难、现金流断裂等情况,迫不得已进入破产清算或重整程序。破产重整程序作为破产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在拯救危困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危困企业破产重整难上加难。基于此,分析危困企业破产重组所遇的难题,提出通过简化受理程序,促进重整模式多元化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式,以期助力危困企业走出逆境,转危为安,尽可能使资源配置得到最优化,稳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我国拥有较为完善、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较高的治理能力,正确处理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发展”“常量与变量”“当前与长远”“危险与机遇”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调控之下,一方面疫情蔓延态势被有效遏制,另一方面经济生产活动也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发性外部冲击,虽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仅是暂时的、可控的,而且在一定程度还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  相似文献   

5.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静  宋元盛 《当代经济》2021,(10):114-117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机制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救助机制主要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五个方面采取了防控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研究,总结了社会救助机制在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经验.社会救助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多方聚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对象上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保障水平上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注重效率,及时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兜底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疫情防控逐渐成为常态的当下,乡村公共卫生体系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存在明显的短板。其中,乡村医生是乡村公共卫生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应对农村突发卫生事件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研究发现,乡村医生在应对不同阶段疫情过程中能力发挥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并切实提高其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是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是21世纪最为严重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突发性、不确定性、跨域性、复合型等特征亟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协同治理.疫情防控初期存在的预警不足、研判失误、应急治理偏差、医疗物资储备不足、治理能力有限等问题,仍是日后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治理中需高度关注的问题,须从健全法制、加强区域协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提升府际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明确府际权责关系,完善重大疫情事件中的府际应急治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疫情防控中采取了具有制度建设意义的临时性措施,为人民生命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同时,社会救助制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面临着救助对象增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机制不到位、救助资金可持续性低等挑战,需要填补社会救助制度短板,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机制,更好发挥兜底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任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行灾害的社会冲击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灾害社会学中的冲击论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冲击模型(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为背景,分别从社会心理、人口、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研究了灾害的社会冲击性。  相似文献   

12.
郝云宏 《经济管理》2020,42(3):20-21
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影响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紧要关头更要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一是充分重视多层次治理和社区治理。疫情防控需要各级政府、社区、单位、个体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在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基础上打好疫情阻击总体战。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需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反映了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以及相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问题。但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尚有一些地方反应迟滞,在多部门协调方面出现问题;一些地方工作浮于形式,不能做到责任到人;还存在一些居民隐瞒感染情况外出、拒不配合防疫管控等令人遗憾的事件,折射出防疫工作的复杂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疫情面前更需要协调单位管理与当前所在地管理的关系,重视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尤其要重视各单位与所在区域基层组织之间、各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13.
王珊 《环境经济》2020,(5):44-49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正在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度沉寂的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变得日益热闹起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治理能力强、卫生资源更丰富等,这些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千万以上的常住人口,返程潮、复工潮所带来的高密度人口流动,以及过于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众多的封闭性场所,也给这些城市的疫情防控出了一张升级版考卷。  相似文献   

14.
近期,连云港市航道处根据加强疫情防控关键期及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工作要求,采取三抓三强化措施,确保航闸安全高效运行,为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复产复工物资运输,特别是疫情防控有关物资运输提供水运支撑,同时为航道重点工程复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余庆经验”就是基层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新范本。如同“枫桥经验”一样,它既是基层社会治理地方化的产物,又有着推广更大范围内学习借鉴的因素,以地方特色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余庆经验”体现了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社会治理与提升执政能力相结合、社会治理伴随矛盾纠纷的全过程。这些做法值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治理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创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遵义市余庆县从多年前开始,就围绕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的“四在农家”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五心教育”、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三不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等一系列举措而形成的“余庆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用科技创新为社会治理赋能,提高社会"智治"水平,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协同性和有效性,但与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当前在基层智慧化基础设施、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处置能力、社会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引领作用,构建面向未来的社会"智治"体系,提升社会"智治"效能。  相似文献   

18.
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次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以来,浙江省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中的“弱势群体”也凸现出来,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析了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