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提出的背后是旅游文化的演变。旅游者对自我本真性塑造的目的,使得作为旅游客体主要空间表现形式的景区已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在去景区化的发展思路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关系问题开始从景区扩大到更广泛的空间。消除文化主体间矛盾,是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伦理建构的目标。以主题化方式开展空间的生产,要立足于关系的开放性、地方文化的主题化表达、主题与空间实践的结合。在保护传统地方文化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清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现状,改变只强调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树立产业综合质量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仍较为困难,文章在总结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试评价。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看,产业域水平发展稳定,空间域水平发展迅猛,而管理域发展水平波动性比较明显。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增强的趋势;大多数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多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全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空间设施共享和综合治理创新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区域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域旅游是一种注重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是一种融合旅游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一种注重整体环境营造、惠及民生的区域统筹发展新平台。在明晰全域旅游内涵基础上,基于国际全面旅游发展经验启示,以福建省福州市国家级生态县——永泰县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永泰县发展全域旅游必要性与可行性,来探索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时代趋势之下,要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为主线索,向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旅游体验,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要素的充分、深度的整合,使之形成互补的内在关联性,通过目的地o2o平台带动关联性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全域、全产业的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贇  李帆  王恒 《时代经贸》2021,(2):115-119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继海南之后全国第二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单位,旅游业已成为宁夏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以宁夏4个5A级旅游景区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来源,运用网络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游客在吸引物、文化特色、旅游活动、基础设施、服务体验五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而使用IPA分析法对目的地形象的景区网络口碑进行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改善景区营销管理和提升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域旅游是新兴的旅游理念,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旅游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等进行优化提升,在指定区域内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结构产业.我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后,不断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发展方向.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以全域旅游角度对旅游产业空间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对贾汪区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贾汪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对策,以期促进对贾汪区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危机对民族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影响。文章基于社区感知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危机对民族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所得结论是:旅游危机的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旅游要素"、"旅游行为"和"旅游发展"四个层面;居民感知在"区域经济因子"、"旅游行为因子"和"旅游发展因子"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未来发展需要施展针对性策略以优化旅游危机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逐渐显现。全域旅游为旅游目的地建设注入了全新理念,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旅游发展带来契机。阳泉市是中国成熟类资源型城市之一,旅游发展对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十二五"以来阳泉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旅游业贡献率,阐明全域旅游对资源性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对阳泉市转型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晓雪  赵亮 《当代经济》2016,(31):17-19
共享经济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其有效利用闲置时间、空间的特性,让消费者在时间、空间、信息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转变了消费者的价值观,使得共享经济在短时间内已经快速地渗透到了很多行业和细分市场,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内全域旅游建设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快速融合.本文从共享经济对全域旅游的影响分析入手,以昭苏县、桐庐县、银川市为例,从时空、信息、价值三个维度论述了共享经济对全域旅游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共享经济时代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意象和旅游形象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城市意象研究多侧重于意象空间的感知探讨,关注的是城市现存的意象空间形态,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虽相对成熟,但多是套用了企业形象的研究手法,缺乏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城市意象具有显著的时空维度特征,与城市旅游形象保持紧密的关联性.扬州城市意象从时间纵向的角度上在地理区位的历史变迁、文学作品的意象表达、城市休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有鲜明的体现,由此阐释了城市意象变迁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价值;结合扬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演变历程,得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左伟  陈佳莉 《发展研究》2022,(11):71-76
在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全域旅游作为引领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指针,总结归纳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是有效承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文章在总结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六盘水市盘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建议从顶层设计出发,以政府统筹工作全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全域文化建设为核心,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进程,实现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的构成要素,对目的地居民文化进行解释;基于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过程。以武陵源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旅游对武陵源景区居民文化影响的程度,提出了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与居民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对该区域今后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线路节点选择对目的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红 《经济地理》2007,27(4):672-675
长期以来旅游线路设计主要是旅行社关心的问题,线路中的服务要素和节点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成本和需求因素的选择。但从本质上看,旅游线路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选择与组合,因此这些停留和消费空间即为线路节点。线路节点选择不仅制约着外来旅游者在区内的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还直接关系到目的地区域的资源开发、线路产品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目的地的营销。因此,重视区域旅游线路的节点规划布局,对促进目的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的构成要素,对目的地居民文化进行解释;基于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过程.以武陵源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旅游对武陵源景区居民文化影响的程度,提出了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与居民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对该区域今后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意愿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探寻其影响因素,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明显。选取选择意愿为因变量,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筛选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以韶山为旅游目的地,采用问卷工具在长沙采集基础数据,分析得出职业、客源地与目的地距离、旅游产品类型偏好、目的地旅游经历、景区知晓度、景区美誉度、邻近旅游地吸引力等10个变量对目的地选择意愿的影响效果显著。结论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成果,对目的地市场营销、旅游合作等策略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基于非平衡推进理论,以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类目的地空间演进规律,研究了政策与空间演进的互动机制。以期揭示政策对空间演进的作用以及空间演进对政策的需求,为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旅游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同一旅游政策在不同的空间作用不同,不同的目的地空间发展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变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旅游政策通过作用于要素资源影响空间结构演化,新的空间结构对政策供给提出新的需求,应当依据各地旅游业发展实际配置引导性旅游政策,谋求地方旅游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是反映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旅游竞争格局的重要工具。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择市场竞争态模型和亲景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旅游市场竞争态。研究发现,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和目的地市场经历了以增长率略有加快、集中度显著下降、市场结构明显调整为特征的演变过程,并从旅游目的地间的空间作用、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旅游危机等三个方面揭示演变过程特征的成因机制,根据演化过程特征和成因机制,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内涵、旅游交通建设、旅游服务管理、旅游合作、旅游危机管理、旅游发展方式等7方面提出湖南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平 《生产力研究》2012,(1):115-117
为了增加游客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在旅游目的地的主题意象设计中需要重视旅游目的地构景的核心目标——地方感情境化的培植,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地方感情境化的培植,增加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培育游人的地方感情结。如平遥古城与晋商文化旅游区,围绕遗产的定义开发景区和发展旅游项目,将文化遗产内涵泛化到各个景区和社区中,使其处处成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的活道具和活标本,从而使游客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地方感与历史感,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情境之中,成为旅游社区情境的同代体验者,产生深厚的旅游情结。  相似文献   

19.
张骏  陆明华 《经贸实践》2016,(15):103-104
全域旅游的建设对苏南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京江宁区为例,可以分析全域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梳理全域旅游发展的具体目标,并以"满足原住民和旅游者需求"为核心,"旅游产业融合化"、"通道功能游憩化"、"市政设施提升化"、"公共服务共享化"、"品牌打造体系化"五化为维度探寻全域旅游建设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是推动目的地品牌化的重要途径。基于拓展的MOA模型,运用SEM分析方法,从动机、机会、能力、品牌认同等方面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动机层面,责任感、自豪感、个人获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会层面,政府支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影响显著;能力层面,自我效能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介检验显示政府支持会通过个人获益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自我效能会通过责任感、自豪感和个人获益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调节效应显示品牌认同在政府支持、自我效能、责任感、自豪感、个人获益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推进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品牌大使行为的理论研究,为目的地营销组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