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国和古希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巨人,他们的立身处世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矢志不渝、救国安邦,献身信念、无所畏惧,崇尚正义、行正义事,为人谦虚、为事负责。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在对待出仕和财富观念上又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国和古希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巨人,他们的立身处世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矢志不渝、救国安邦,献身信念、无所畏惧,崇尚正义、行正义事,为人谦虚、为事负责.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在对待出仕和财富观念上又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西方教育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呈现的教师形象带来了后世东西方教师形象的差异,从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和师职形象三方面解构比较二者在教师形象上的异同,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寻找价值认同,思考其对教师形象现代重塑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的伦理管理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人道爱心,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仁爱思想是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团结和增强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表明,他在"人性论"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构成复杂,包括"为仁"所代表的道德要求、"仁"所代表的道德理性和"违仁"所代表的反道德成分。因此,他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从仁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上看,仁是知、情、意的统一。而正是因为道德认知,使仁由超越变为内在,转化成自身崇高的德性;正是因为道德感情,使仁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正是因为道德意志,使仁成为一种生命境界;正是这三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人从小人转化为君子,进而转化为圣人的儒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仁学思想转化为自觉自励的道德实践。培养这种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今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我们可以找到值得发扬光大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录,是对孔子思想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其中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仍然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内涵与精神实质认知的基础上,参加首都经济贸易OTA午餐会的教师们从不同角度比较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中国传统孔子教学法的异同,探讨了苏氏教学法对中国大学的教学启示及其在中国现实课堂应用中的问题,最终得出教学方法仅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一种手段,各类教学方法都应根据课程需要来灵活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性。他们的思想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二人又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其不同的认知内涵。本文旨在从其产生的背景、内容、异同和影响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儒家通过“天人合一”命题揭示了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与思维规律的近似性、统一性,就其根本点或精神实质而言,于当今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大有可鉴之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谐”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永恒话题,应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克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进而构成整个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孔府菜”对隆回花瑶饮食文化开发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是一类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首先在饮食文化内涵和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对曲阜"孔府菜"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通过对隆回花瑶饮食文化的实地考察,分析了花瑶饮食文化具有"熏"、"辣"、"杂"、"欢"的特点。最后借鉴"孔府菜"的成功经验,从挖掘饮食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宣传营销、推出地理标志商品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为隆回花瑶饮食文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永女书"作为世界已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在文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普遍的突出价值,完全具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质和条件,应尽快开展女书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我们应树立长期申报的战略思想,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设立专门申遗机构,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论证,提高公众、尤其是当地女性居民的参与意识,力争申报工作早日成功。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对法学也不例外。主体权利意识离不开人性的需要,人性需要与法治 理念相统一,人性的需要是公民权利的内在依据。西方流行的“人性恶”理论是特定主体的一种文化观,是主体根据 自身需要构建的人性观念,有很大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开展相关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设计的方案,都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其人本思想的精华对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商,是在实际商业活动中践行儒家价值观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秉承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努力实践着"义"与"利"的均衡。工具理性的泛滥造成西方经济组织和个人对于成本与收益之间过于线性化的要求,而金融风暴无疑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剧再现。全球经济不能再单独依赖于这种片面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道德的价值观系统,具有东方思想文化底蕴的儒商理念,亟待重视和发扬。文章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将"义以生利"作为研究儒商的切入点,尝试用现代计量方法来验证儒商精神(义)与企业绩效(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否真的能够"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9.
儒家心性论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化,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发掘儒家心性之学的价值并运用于当代伦理实践,从而强固人们内在精神生活的根据,是时代提出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精神支柱是青年人成长进步的基石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构建精神支柱的渊源。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摈弃它与时代相悖的方面,以构筑我们今天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