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新闻     
梁伯韬12亿美元贱入电讯盈科 7月11日,李泽楷控股的盈科亚洲拓展宣布,将其持有的 22.66%电讯盈科股权,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出售给有“红筹之父”之称的梁伯韬所全资拥有的Fioratte公司,总交易额为92亿港元 (12亿美元)。此前,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和德州太平洋旗下的新桥投资集团向电讯盈科提交了收购请求,希望收购后者的电信和媒体资产。不过,这两家公司的收购请求未能获得电讯盈科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的支持。2005年,中国网通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电讯盈科20%的股份,目前是电讯盈科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对梁伯韬的收购表示支持,这意味着电盈核心资产的竞购战持续了一个月后终于落槌定音。  相似文献   

2.
传媒人脸谱     
1月10日,电讯盈科向本地消费者发出为期六个月的免费3G服务试用邀请。而之后仅过了几天就传出以电讯盈科有限公司主席李泽楷为首的财团正就收购《信报》一事进行洽谈,拟收购该报全部股权,出价介于2亿至2.5亿港元,预计商讨时间需要二至三个月。  相似文献   

3.
业界     
《品牌》2008,(6):6-7
<正>"小超人"李泽楷480万港元回购电盈继早前抛出电讯盈科业务重组计划之后,"小超人"李泽楷又走出第二步棋:大力回购公司股份。根据香港联交所的公开信息,这也是李泽楷的回购处子秀。有香港电信行业分析师表示,回购行动有助支撑股价表现,李泽楷选择此时回购,可能是想公司股价能有较好表现,以便在业务重组后能卖个  相似文献   

4.
郎咸平 《新财富》2001,(5):23-27
李泽楷直接从高度市场化的香港拿到64英亩的“办公用地”.在这片地块上,住宅用地占了整个开发区70%以上;获取该土地的成本,是投资70亿港元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而这笔费用,由多家银行筹资垫付;保守地估计,该项目利润为93亿港元,而作为一笔绝好的无形资产,该项目更为其主人拓出资本市场辗转腾挪的空间,于是便衍生出不久后鲸吞“香港电讯”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节过后,香港不断刮起"李氏旋风",继去年底在英国电讯公司沃达丰收购德国电讯公司曼内斯曼的世界大战中,李嘉诚套现1100亿港元,获得丰厚回报不久,李嘉诚的次子,人称小超人的李泽楷收购香港电信成功。他旗下的盈科数码动力刚刚签完收购协议。第二天李嘉诚和他长子李泽钜占大股的香港门户网站 TOM.com 在香港挂牌上市。此时李氏家庭的资产已昂然进入世界前5名。到目前为止,李家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8家,如长江实业、和记黄浦、香港电讯、盈科数码和 TOM.com,总市值超过2.5万亿港元,据业内人士分析,对香港恒生指数影响最大的5只股票中,李家将控制三家,对恒生指数的影响力超过33%,俨然李家已成为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  相似文献   

6.
毛学麟  王凡 《新财富》2006,(9):76-79
分析从得信佳到电盈的操作,李泽楷依靠银团贷款和资本市场,成功收购香港电讯,但合并之后的电盈并没有创造出增量价值,削减巨额债务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市场和银行。此外,为处理收购带来的巨额债务,原香港电讯核心资产被出售,现金流用于偿债,对电盈的经营和扩张十分不利,并使得电盈一直在高负债的泥淖中难以自拔。这次失败的收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其花样繁多的减债手法。虽然投资者损失惨重,但李泽楷却毫发未损,带着80亿港元的高额收益顺利退出。  相似文献   

7.
张越 《中国工商》2003,(7):134-137
长科(长江生命科技集团),原来是李嘉诚长实(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一个生化科技子公司。截至2001年年底,这家公司还亏损5793万港元,营业额只有区区1482万港元.公司高管对外表示至少未来数年里.亏损局面不会改变。而另一方面,据长实管理层透露.到2002年5月,长实投入长科的金额已达4.2亿港元之巨。  相似文献   

8.
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已引致亏损共8.08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称,公司将协调15亿美元的大规模拨备,今年业绩将转为亏损。中信泰富公司在澳大利亚兴建的铁矿项目,由于该集团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在未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前签订合同,导致亏损。目前,中信泰富全资持有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未来会将一半股权售予内地企业。这次外汇事件将使集团全年业绩出现亏损。截至今年6月底半年中信泰富的净利为43.8亿港元,而2007年度全年净利为108.43亿港元。  相似文献   

9.
2001年6月中旬以来,中国股市的下跌让投资者一年来的投资收益付之东流。据估计,目前股市市值缩水达7000亿元人民币,证券投资基金已经全面亏损,大多数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平均深套20%左右,中小投资者更是损失惨重,市场信心再次受到严重打击。  相似文献   

10.
长科原是长江实业(0001.HK)旗下的一个生化科技子公司,按当时上市文件的资料,截至2001年年底,长科亏损5793万港元,而营业额仅有14.82万港元。另一边,长实管理层亦曾透露,截止到2002年5月为止,长实投入长科的资金已高达4.2亿港元。 明眼人一看便知它是一间投资巨大、短期内又盈利困难的公司。奇怪的是,投资者仍对其追捧有加。剖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卢旭 《商界领袖》2004,(4):94-95
2004年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9.44亿多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TCL的开盘价定为6.88元,最后以7.59元报收。由于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持有144521730股股份,按收盘价7.59元算,其身家一举超过11亿元人民币。在春节刚过的寒冬,TCL这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TCL刚一上市为什么就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棒?让我们来翻开了TCL的信心指数。  相似文献   

12.
《商》2012,(24):186-186
李嘉诚财富分配:"摇钱树"和"钱"二选一据《福布斯》最新统计,李嘉诚的身家多达255亿美元(约合1989亿港元),全球排名第九。李嘉诚虽已84岁高龄,但他表示自己身体很好,至今仍没想过退休。而48岁的李泽钜凭借扎实低调的作风,已逐渐接手了父亲旗下的多项资产,成为实际控制人。46岁的"小超人"李泽楷热心于投资新媒体,擅长资本运作。李嘉诚表示,  相似文献   

13.
对中小板成立5年来参与过交易的全部投资者的登记结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这一市场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盈利能力对比悬殊。从盈亏绝对数额看,个人整体亏损507.5亿元,机构整体盈利817.06亿元;从盈亏账户比例看,个人投资者中有46。82%盈利,53。18%亏损;机构有82.24%盈利,17.76%亏损。从盈利数量看,个人投资者盈利1031.05亿元,平均每户盈利1.41万元;机构盈利993.19亿元,平均每户盈利194.61万元。从亏损数量看,个人投资者亏损1538.55亿元,平均每户亏损1.85万元;机构亏损176.13亿,平均每户亏损159.82万元。  相似文献   

14.
小气生财     
小气生财翁其才“和气生财”早已是商界的一大共识,而笔者这里所说的“小气生财”又是怎么回事呢?拥有40家企业、总投资逾10亿港元、年营业额超过16亿港元的南益集团,可谓家大业大。然而,这家集团总部所使用的信封,竟是经过“改造”的旧信封。乍听起来,不免叫...  相似文献   

15.
默多克与李泽楷似乎是天生的最佳搭档。李泽楷总是能最早“嗅”到传媒发展的潮流,并搭建平台,而默多克则用其丰富的内容去充实它。 8年前,李泽楷创建了卫星电视,三年之后卖给默多克,赚了4亿美元。而在新闻集团全球业务中,据说只有卫星电视是赔钱的。在今年2月,香港电信的争夺战中,默多克又一次败给了李泽楷,失去了顺势将卫星电视转向最符合潮流的宽带传输和互动电视的机会。随后,新闻集团与香港电信的合资公司计划也泡汤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股市的中小投资者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绝大数的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其投资的信心丧失殆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低下是影响中小投资者信心的最主要的因素,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强烈要求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监管严重缺失和诚信不足而导致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手机产能达到5亿部的水平,占世界销量的66%。产能过剩使国产手机陷入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相似文献   

18.
陕西天然气管道自1995年建设以来,已建成靖西、咸宝、西渭三条管道,总长682.1公里,总投资11.41亿元。经过五年的经营,至2001年6 月底累计亏损2.45亿元。尽管存在巨额亏损,但为解决冬季取暖调峰问题,又不得不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加压站,而这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相似文献   

19.
范博宏  杨玉龙 《新财富》2012,(2):106-114
李泽楷2000年通过盈动并购香港电讯,组建电讯盈科以来,电盈市值蒸发九成以上。从这一“急就章”式政府干预、欠妥的产权安排与危险的资本结构设计所酿成的人祸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产民营化过程中各类资本间的惨烈争夺、政府隐于幕后却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及将资产交给热衷资本运作者后对于企业与社会造成的沉重拖累。  相似文献   

20.
尚言 《三联竞争力》2005,41(7):11-11
2005年5月30日,一家名为希域投资(HK905)的香港上市公司换了大股东。希域投资主要从事投资控股公司业务,投资于香港及内地上市及非上市公司,自1998年上市以来业绩乏善可陈,最近几年连续亏损,总股本1.6亿港元,市值不过1000万港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