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财》2005,(2):17-19
如果说在“十六大”以前,中国的MBO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那么,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后,MBO作为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一种激励模式,在政策方面已经名正言顺了。但是,MBO依然面临着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2.
佟岩  孙绪才 《理财》2005,(2):24-26
2001年1月,上市公司粤美的(000527)中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控股”)将其所持粤美的法人股7245.0331万股转让给代表公司管理层的顺德市美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托投资”),转让股份占粤美的股本总额的14.94%.转让价格为每股5元。股份转让后,政府控股公司退居为粤美的第三大法人股东;而美托投资成为第一大法人股东,粤美的管理层收购成功、被人们称为我国“第一例成功的MBO”。  相似文献   

3.
秦海敏 《理财》2005,(2):43-44
西方国家MBO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在MBO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它的地域特色。就目前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应用MBO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更要完善MBO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MBO企盼     
谭然 《理财》2005,(2):1-1
一直在中国企业界和相关部门中争论得沸沸扬扬的MBO问题。随着2004年年底国资委的明确表态而告一段落。国资委负责人明确表示:MBO不是要禁止,而是要规范。国资委将对MBO制定法律法规.大型企业不能搞MBO,一些中小企业的探索要区别对待且必须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之后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5.
张天蔚 《理财》2005,(2):41-41
把国有资产比作“太阳下的冰棍”,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国企改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如果做此比喻的目的,就是逼迫我们只能在任其融化和被个别人独吞之间作出“选择”,则这种比喻本身就有些居心叵测。而此前以各种方式侵吞或私分国有资产的案例,却正是以“抢救”国有资产的名义而获得“改革”的正当性的。  相似文献   

6.
陈昊 《理财》2005,(2):42-42
按照有关研究结论设定,MBO目标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有:1.企业具有比较强的且稳定的现金流产生能力;2.企业经营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工作年限较长(1年以上),经验丰富;3.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提高经营利润的潜力空间和能力;4.企业债务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陈新环 《理财》2005,(2):36-37
2003年12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主要是针对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明令“严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自卖自买国有产权”。  相似文献   

8.
“谁为收购主体”这个题目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莫名其妙:MBO不就是管理层收购吗?那么,收购的主体当然是管理层,还需要设立什么收购主体吗?  相似文献   

9.
《理财》2005,(2):6-9
李荣融:必须纠正MBO中的违规问题;李毅中:叫停MBO是因为其缺乏公平性;尹中余:国资委无权禁止企业搞MBO;郎咸平:警惕国资被“合法剥削”;李兆熙:管理人员持股不等同于“MBO”……  相似文献   

10.
董继华  袁连生 《理财》2005,(2):34-35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以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的“组合拳”重拳出击,质疑内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模式的合法性,由此引起的国企改革争论波及华夏。MBO,这个曾经被视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模式,如今则成了一个让人痛心的代名词。自上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MikeWright发现管理层收购现象并对之进行规范定义以来,20多年里,在英美和欧洲大陆,MBO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确保企业资源能够不断地分解、重组、整合以减少企业代理成本的主要运作模式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国有企业问题被归结为“…  相似文献   

11.
<正>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缩写为MBO,是指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2.
国企改制新思路:ESO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企改革论争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国企改革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这引发了人们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张泽远  聂建江 《理财》2005,(2):33-33
甘肃定西,被称为“苦甲天下”的地区。但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这块贫瘠土地上,却上演了一出荒唐的国企“MBO”案:被当地行政主管部门誉为“改制标兵”的原定西县百货零售公司经理王学礼,以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等手段,将214万元国有资产装进个人腰包。2004年12月初,王学礼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作案手段并不高明的王学礼,为何能在侵吞国有资产的路上“一路绿灯”?1999年,原定西县(现已改为定西市安定区)政府将原定西县百货零售公司确定为定西市第一家改制试点企业进行改制。这家公司在定西火车站附近有一幢三层单面办公楼。改制前,公司在这幢…  相似文献   

14.
MBO 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层为了控制公司而收购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从而获得控制权的行为。在实际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可能不仅仅限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还会有外部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参与收购过程,而且还有可能联合本公司的职工共同进行收购。管理层收购在上世纪的80年代达到了顶峰,以美国为例,1987年全年的 MBO 交易总值就达到了380亿美元。管理层收购作为理顺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激励和约束管理者、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渠道,也逐渐为中国的企业所重视,上市公司,如四通公司、奥美的、深方达、宇通客车、万家乐等在最近两年纷纷实行了管理层收购,据估计中国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5.
MBO理论的误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纪平 《国际融资》2003,(11):29-30
国企改革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指导,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MBO概述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利用借贷扩容资本或者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达到重组公司目的的一种杠杆收购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MBO(管理层收购):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三十年来,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MBO,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它通常被认为能够提高对管理层的激励,对企业产生积极意义。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在上市公司尝试实行MBO。一、MBO的含义和现实意义MBO的全称是ManagementBuy-out,主要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其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其公司的目的,与此同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中文名称通常是“管理层收购”。目前,在国内实行的MBO,通常是由管理层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拟收购目标公…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MBO安排不能适应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是创新,而创新行为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强、高度紧张,这些因素都与传统MBO的融资安排和激励安排不兼容。  相似文献   

19.
20.
闲言 《理财》2005,(9):1-1
在“国退民进”这一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背景下,MBO成为了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众多国企高管持续追捧的时尚。说来奇怪,一提起国企MB0,笔者脑子里立马想到的却是那股市上的“老鼠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