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腾 《当代经济》2016,(11):8-9
本文从流域经济、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主导产业等角度阐释沿江城市群对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依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沿江各城市群发挥增加极作用的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密集区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所发生的频繁的、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依据城市流强度值可以看出,石家庄市是冀中南城市群的集聚辐射中心,邢台、衡水和邯郸的城市流强度均较低,特别是邯郸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其城市规模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大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从近年来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规划弊端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揭示出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学和产业经济学,深入分析规划弊端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发展理念、规划模式、产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经济地理》2008,28(5):794-798,812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动力机制可以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州市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动力(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确立);政府层面的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发展政策、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核心区推力、乡村推力、边缘区自身吸引力),并构建了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世峰 《经济地理》2006,26(3):478-481,486
准确界定地域的特征属性是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述评前人关于大城市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然后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最后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界定结果为: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表明潭柘寺镇和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与地域空间位置不一致,发展落后于应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在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和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建立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基础上加入制度变量等因素,对影响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财政支出在南北钦防城市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尚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本市重点企业的投资力度(或加大优惠政策),以加快形成本市企业集群,促进本市城市化发展;鉴于南宁、北海两市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两市还应集中力量促进本地企业向高级化方向转型;最后,南北钦防四市应积极促进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促进外资对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旅游经济注入对乡村经济重构的作用,及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861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RBD近年来在中国的学术界和城市旅游建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重庆南滨RBD独具天时地利,经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也隐含了多方面的缺陷;规划中商业、游憩、建设三方的统筹不佳;实施中风格的把握和质量的监管不力;运营管理中营销方式和各运营单位的合作都有待改进。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找到RBD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为:政府及规划部门、开发商、运营及经营商、传媒商及消费者。针对问题,阐述了各利益相关者在RBD的建设中具体的任务并试图勾画了构建南滨RBD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各类开发区经过约20年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已由原来的散点布局演变为与城市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开发区群。将南京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视为南京城市开发区群,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效益4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城市开发区群的综合经济效益及其对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从产业空间、城市化率、城市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城市开发区群对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分析基础上,认为南京城市开发区群对南京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空间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值分析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芳芳  蒋涤非 《经济地理》2012,32(2):143-148
采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2000-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量,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各能值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正处于中级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本地资源,外界输入能值逐渐增加,经济开发强度不断扩大,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飞速提高,但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环境负荷率不断增大,系统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根据此结果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对策,以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促进结构的稳定性,功能的高效性及发展的持续性的“三位一体”,使其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体现,也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划格局的全新升华。以“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为例,综合使用MCR模型等构建生态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并对当前成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空间耦合匹配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多以林地为主,其余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以水体和湿地为主。(2)生态重心主要向西倾斜,且城市生态格局受地形等的影响呈南北走向,城市主城区尚有生态潜力较大区域。(3)生态节点之间连通性尚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环城、环湖等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景观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产业集群的改造与升级势在必行,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升级改造,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强化金融体系建设,增加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提高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匹配度,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打造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泽强 《技术经济》2006,25(9):6-9,12
产业集群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使其成为区域创新的发源地。产业集群所产生的集群效应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力,产生持续的区域创新优势。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区域创新优势,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胡健  焦兵 《当代经济科学》2011,(4):11-15,124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②资源禀赋差异是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技术溢出、劳动力集聚以及中间投入要素的集中也与能源产业的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派观点相一致;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竞争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与其技术溢出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只要构建好西部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由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集群环境下的物流集群化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物流的交互作用以及在集群环境下物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界定技术创新群集内涵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实现技术创新群集效应的对策,即发挥技术创新意识的社会功能,发挥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自培育和自组织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技术创新的法规制度,实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集约化运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  相似文献   

18.
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产业集群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建新 《经济问题》2007,(1):119-121
现代物流业以其特有的功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企业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形成产业集聚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应注重培育物流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使其发挥合作效应、制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是当前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打造区域品牌应当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生产组织模式之一。制造业集群在繁荣区域经济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并造成破坏。本文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联系起来,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组织网络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理念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效应探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梁文玲 《经济经纬》2007,(3):114-117
作者从区域品牌内涵的科学界定出发,通过对区域品牌特性的把握,阐述区域品牌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并着重研究了区域品牌在当前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积极效应,以期为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