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状况与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国际和国内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目前存在市场需求单一、价格发现功能缺失、交易对冲手段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为了规避风险,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快速增长,但其本身又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如何有效监管是我国一直在研究的问题,16年11月28日,银监会《衍生工具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资产计量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中亦可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监管问题在我国所受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衍生产品交易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以及现在出现的监管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疆金融》2013,(5):52-57
<正>截至2009年底,全球场外衍生品名义价值高达625万亿美元,巨额场外衍生品市场给国际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包括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场外衍生品监管改革的国际框架不断推进落实,本文分析研究监管改革的整体框架、主要国家当前的最新进展以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参与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内市场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浅析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发展的曲折历程,分析了银监会叫停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原因,介绍了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的风险.虽然在目前外汇保证金交易在国内被禁止,但是仍有地下机构在给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参与.在缺乏监管的市场上,外汇保证金交易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此,本文最后给出发展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的试点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5.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由于在交易中高度的杠杆操作,使其具有了很高的风险性和投机性,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为了防范和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必需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但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面临着许多困境.论文从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衍生工具的特征、监管的滞后性、监管理念和金融秩序的缺陷等几个方面对金融衍生工具国际监管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郭宏宇 《银行家》2012,(8):102-106
"伦敦鲸"事件引发了对监管规则与内控制度的讨论,并显示出金融监管机构所面临的难题,包括系统重要性机构的交易困境、衍生工具市场的自我扩张趋势和投.资银行的投机冲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伦敦鲸"事件的分析表明,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必须适度,衍生工具市场的垄断也需要被打破,更要加强对传统认为能够降低风险的风险对冲行为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该文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项俊波在欧洲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发展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和力量。借鉴欧洲交易所及场外市场组织者在利率、汇率衍生产品交易、清算和风险控制制度方面的经验,以及监管机构在衍生品市场的制度设计、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经验,促进中国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对于我国金融的改革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银行可运用信用衍生工具实现信用风险向市场风险的转化,给银行带来了跨监管框架的套利空间。本文梳理了现行巴塞尔框架下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管规定,并以Archegos案例中的总收益互换(TRS)工具为例,总结了当前的监管漏洞及银行对潜在风险暴露计提资本不足带来的套利问题。  相似文献   

9.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国际金融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标志.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加入WTO的临近,创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特征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实践加以分析;然后结合我国90年代初的实践,就创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所涉及的地点选择、品种安排、实施步骤及交易风险和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以市场风险披露为基础的衍生交易监管政策下,SEC的“305规则”体制由定量、定性信息披露要求与前瞻性信息披露的安全港规则有机构成。我国应当借鉴先进的风险监管规则,构建创新的衍生工具市场风险披露法律框架,并解决好创新规则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权衡问题、收益波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国际金融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标志。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加入WTO的临近,创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特征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实践国加以分析;然后结合我国90年代初的实践,就创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所涉及的地点选择、品种安排、实施步聚及交易风险和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上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伍兴龙 《时代金融》2013,(11):19-20,22
金融衍生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影响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等,为各国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启示。本文在对先行的美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做法从制度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市场监管主体、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三方面构建和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完善信用交易监管,是防范风险、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信用交易监管制度基础的政策和法规、作为监管依据的信用交易余额公布、信用交易监管工具以及信用交易监管部门等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管经验,以为国内推出信用交易、完善做空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本文通过对金融延伸工具的银行会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分析,探讨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规范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信用衍生品主要类别、积极作用及交易蕴含风险,分析评价了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监管层也有推出信用衍生品的计划,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市场试点,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构建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制定包括信用衍生品在内的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为市场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有关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问题;适时修改监管规则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用信用衍生品管理风险;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投机交易失败、套期保值交易不当等问题.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风险管控机制缺失;专业人才缺乏,国际投行欺诈;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滞后,有效监管不足等.上市公司要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正确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各类风险;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金融衍生产品从业人员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风险防范需求的增加以及交易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传统的金融交易相比,衍生工具交易的重要特征是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各国传统的所得税制度是以收入实现原则为基础,这就使得各国传统所得税法及国际税收协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课税问题因而成为各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国际税收的角度分析金融衍生交易对  相似文献   

18.
国际市场风险的监管和管理方式从发展历史看,外汇市场是完全自律的市场,市场参与者统一遵守行业自律规则。如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银行要遵守ISDA或类似的MASTER AGREEMENT等协议,并自行控制风险。各国临管机构一般不单独针对衍生产品及其交易制定特殊的监管规则,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双重的信用风险和风险传导的特殊性.出于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监管.由于传统的监管体制不适应,风险管理技术的不适应,以及传统上对银行衍生工具表外业务监管资本银行账簿与交易账簿的划分,信用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监管应进行相应的监管模式、监管技术、监管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融资融券的现状,其次从市场化运作模式、主体资格、保证金比例、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创新的对策,以期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