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居民消费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数字时代,探讨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然后基于248个地级市2011—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其中,产业升级是重要作用途径。(2)数字经济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提振作用大于农村;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对东中部地区居民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提升更为显著。(3)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夯实消费基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深化数字经济协调发展,补齐消费短板。  相似文献   

2.
3.
文章构建了一个部门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的二元经济模型,探讨要素再配置效应的测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0-2012年的要素再配置效应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再配置效应是存在的,且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波动态势与宏观经济波动走势基本一致。在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波动态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的波动态势基本吻合,在考察期大多数年份,其对要素再配置效应具有正向贡献,并在要素再配置效应中起到了主导和支配作用。资本再配置效应呈先升后趋稳定的态势,其对要素再配置效应的贡献较小或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数字经济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应用的发展显...  相似文献   

5.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要素配置结构的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国际经验,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而产业持续升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生产要素的两种基本形态为研究起点,着重剖析了要素配置结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认为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是要素配置结构不断革新与演化的过程.即工业化是一个要素配置结构主要源于初级生产要素的产业升级演化到要素配置结构主要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再向更深层次要素配置结构主要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产业升级演化的过程.另外,文章结合英国工业化和美国工业化的案例对以上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数字金融已经成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的核心途径,是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已有文献对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关注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加缺乏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展开深入分析。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影响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助于本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也有效带动了周边邻近城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更换空间模型、替换空间矩阵以及改变研究样本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印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随地理距离持续扩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且当城市间地理距离跨越260公里以后,空间溢出效应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相关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在地理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均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动态模型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则具有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不同而有所不同;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直接效应大体一致,东、西部地区长期内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中部地区呈现负向抑制效应。应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期正向效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9.
提出“数字创新韧性”的内涵概念,并探讨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现有数字创新韧性负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数字创新韧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U型”关系,而中西部地带数字创新韧性则起到负向作用;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随韧性强度增加、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研发人员增加由负转正;研发资金投入增加,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负向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0.
建设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都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可视化分析方法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并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雾霾污染均呈现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本地区的雾霾污染,同时还能改善邻近地区的环境质量,这一结论经过引入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空间权重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减少雾霾污染的作用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明显,而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外溢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大,此外,雾霾污染较轻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降低作用和外溢作用较大。因此,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赋能减霾效应,加强高污染、高排放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间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在不同数字经济溢出效应水平下,政府应采取的最有效的补贴政策,以及对数字化建设的影响,基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研究数字经济溢出效应对政府补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对政府补贴和数字化建设均存在正向影响,同时对政府补贴行为得到了启示:当溢出效应较低时,最优策略是"无补贴";当溢出效应较高时,最优策略是"补贴"。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整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了本地创新绩效的提升,对周边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空间异质性.基于此,从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效率与创新要素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其中产业多样化对于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固定,在实际中还要将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状况、金融支持创新能力等纳入研究框架。基于2010—2019年中国各省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产业数据,以DEA法测度创新效率,采用熵指数法测度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研究了产业多样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关多样化对创新效率具有促进效应,非相关多样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与相关多样化相反;创新要素市场化对创新效率也具有正向影响,且对多样化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存在中介效应。在分区域方面,南方省份的市场化程度比北方省份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创新效率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但导致双方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非相关多样化差异。结论经多种检验都比较稳健,为各省份提升创新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空间本质属性的分析,并将要素流动纳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研究框架,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可以有效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问题。非区域性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集聚过程,而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匹配则决定了经济集聚及其外部效应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经济联系。借助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配置效率、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空间规划布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服务贸易发展反映了要素配置及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对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FDI、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服务贸易影响的计量分析,发现各要素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贡献率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进步、FDI、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服务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服务业FDI,加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培育服务业人力资本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升级等。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5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上市公司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个资本要素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必需的资本要素。其中,技术资本是企业成长性的重要体现,企业要素资本的投入产出及其结构状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资产净利率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总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本的流动性越好,资本要素配置效应越高;净利润增长率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发展能力好的企业中资本配置的效率也更高;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回归分析得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针对实证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企业的资本要素配置效应,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规模、结构和技术三条路径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配置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机理,即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推动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总量和结构配置这三个因素的就业效应。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总量和结构配置有效性提升可以增加就业,反之则会抑制就业增长;人力资本推动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补偿效应又有破坏效应,影响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比较。并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就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驱动的"二元集聚"割裂产业间的前后向技术联系,从而可能弱化外向经济的产业升级效应。通过新增控制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大的8个产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以垂直专业化指数测度的全球价值链分工驱动非但没有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反而明显弱化了技术的溢出效应。这也意味着生产加工功能集聚扩张并不必然转化为高级要素积累与创新优势,而构建融合全球价值链驱动与国内市场引致创新的平衡增长路径才是实现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合意之策。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计算Moran's I指标发现,中国各省内部县与县之间的教育财政配置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对聚集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支出聚集效应受到经济、财政和人口迁徙聚集效应的影响,经济聚集、财政资源聚集和人口迁徙聚集对教育资源空间聚集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说明这三个因素都对教育财政资源的空间聚集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不同因素的溢出效应强弱不同,经济聚集对教育财政资源聚集的溢出效应最强,其次是财政资源聚集,影响最弱的是人口迁徙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