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是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之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大、程度高、速度快,但伴随着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旅游景区负荷过大,旅游人口与旅游承载容量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以旅游承载容量为研究方法,以旅游人口为研究视角,对北京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负荷状况进行评价,并从管理运营制度,宣传,旅游产品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改造和完善的对策,作为北京市解决旅游景区负荷和旅游人口过度密集等问题的一些政策参考,以期实现北京市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创造最大利润。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效率的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决策单元,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效率和甘肃省1995—2014年旅游产业的总效率变化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差异明显,旅游效率总体发展趋势存在波动性,发展势态良好。但受国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影响大,相比较而言在旅游产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增加资源的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特点和趋势。文章从价值链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明了价值链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动力机制的内涵;其次提炼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四链"服务层次与空间价值链"四环"空间结构的特点,并分别采用上海与张家界两个案例进行了论证;最后总结了旅游产业集群两个维度下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前者具体体现在集群要素产业高端化、集群要素产业融合化及集群要素产业均衡化,后者主要包括环内竞争性优化配置及环间合作性优化配置,而且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希望既在学术上完善对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又在实践中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内循环的主体地位,文旅产业是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保障。本次笔谈邀请10位青年学者在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相关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面向"十四五"时期重要背景和任务,文旅产业规划需要主动融入、应对挑战,推动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同创新,需要不断强化落地意识,强化文旅用地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文旅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旅游高质量发展需积极将研学旅行、葡萄酒旅游、民宿旅游等产品发展体系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突出文旅发展与规划的协同性要求,重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遗产空间、历史街区、都市农业空间等特定类型空间的保护与文旅转化;(3)国土空间优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文旅产业升级推动空间优化统筹,并为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5.
袁锋  吴映梅  金桂梅 《经济师》2009,(8):272-273
文章通过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探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并基于SPSS13.0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影响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在强化区域旅游产业合作、重新定位区域旅游产业功能和延伸产业市场空间等主要方面,予以思考和分析,以期为地区旅游产业稳健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发挥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古历史遗迹纵贯全省,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甘肃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在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推进甘肃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探索,以扩展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童刚 《时代经贸》2011,(14):147-148
甘肃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古历史遗迹纵贯全省,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甘肃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在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推进甘肃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探索,以扩展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相关分析法定量讨论大理州旅游总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引入旅游发展与多元化产业演变的趋势,揭示旅游总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在相关统计方法的支持下,运用旅游发展系数与经济增长系数的关系,以此同时,分析旅游发展系与产业多元化系数的关系,从而揭示大理州在不同时期的旅游总收入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大理州旅游总收入变化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域旅游是新兴的旅游理念,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旅游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等进行优化提升,在指定区域内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结构产业.我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后,不断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发展方向.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以全域旅游角度对旅游产业空间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对贾汪区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贾汪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对策,以期促进对贾汪区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清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现状,改变只强调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树立产业综合质量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仍较为困难,文章在总结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试评价。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看,产业域水平发展稳定,空间域水平发展迅猛,而管理域发展水平波动性比较明显。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增强的趋势;大多数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多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全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空间设施共享和综合治理创新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区域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佑印  顾静  黄河清 《经济地理》2012,32(4):155-159,172
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以2000—2009年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基础,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核心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其中旅行社业的区域特征最为明显。从多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集中度指数方面区域特征相对较弱,但总体向酒店行业集中。发展趋势方面,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也在向均衡化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近年来发展趋势相对平缓,空间方面总体呈现出北大南小,东、西部变化大,中部小的格局;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表现为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潘竟虎  尹君 《经济地理》2011,(9):1439-1444
基于2009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两大"DEA有效"极核;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体现出"阶梯型"发展和两极"俱乐部趋同"的态势。基于DEA-ESDA的研究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并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客观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农旅融合型、民俗体验型、红色文化嵌入型、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和生态保护型六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同时研究发现目前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严重、专业人才缺失、品牌塑造不强和在地农民获得感不高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必须打好“乡愁牌、生态牌、特色牌和坚持人民主体性”,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从而实现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胡玲 《生产力研究》2014,(10):67-69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服饰行业的生产,投资以及行业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地变化。甘肃省作为西部内陆发展城市,服饰产业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服饰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想要在全国服饰产业之路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当地地域文化和地方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资源与服饰资源有机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资源转化成产品和产业,树立新的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借助当地地域文化和地方旅游资源,在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多元文化所代表的服饰产业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收集2004~2008年甘肃省14个地市的国际旅游客流量及收入数据,利用集中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差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从地市层次上看,甘肃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性;新型的、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增长速度较快。从而对甘肃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即旅游部门应顺应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生态旅游市场,并相应地在开发建设时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廖晓静 《经济经纬》2000,(5):96-98,100
面对国内外旅游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及中国“入世”在望的良好机遇,就河南人口资源大省、内陆交通大省的优势而言,就河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造就出来的丰厚旅游资源而言,就近年来河南旅游已建成的产业规模和体系来看,就目前全球化社会发展观念转型的必然选择来看,就国内外持续发展的产业趋势及其发展的市场前景和后续空间来看,就其在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所能发挥的产业优势来看,理性思考当是河  相似文献   

17.
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此甘肃省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在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法》中针对旅游资源,导游权利和旅游者权利的保护性条款容易被忽视,文章试图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旅游法》对上述权利的保护,以实现甘肃旅游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布局相关性研究 市域经济是以市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市域规划,强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强调大市范围内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旅游产业是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市域旅游产业布局有利于各类旅游资源要素与市场空间接触距离最小化,达到与市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最佳结合。两者既是主与从的关系,又是互为依托,互补发展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西安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急需形成新的产业要素聚集,适时开发建设的西咸新区为西安旅游产业扩散提供新空间。对西咸新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效应的条件和障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对大西安都市圈旅游产业整合集聚发展优势,以及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