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辑同志:   尽管《农村财务会计》的编校质量很高,但文字差错也时有发生,应引起贵刊高度重视。   比如今年第 7期贵刊 53页第 3行中的“平风”应为“平凡”; 54页第 13行中的“心神领会”应为“心领神会”;第 55页“编辑人语”中的“很下功夫”应为“狠下功夫”。   这些差错的出现,影响了贵刊的形象美和质量。作为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和作者,我建议各位编辑老师在编稿和校对时,要一字一句仔细推敲,严格把关,尽最大努力堵住或减少各方面的差错,不断提高贵刊的编辑出版质量,把刊物办成精品。 加大校对力度堵住文字差错$辽…  相似文献   

2.
更正     
本刊2021年第1期第2页的栏目名称“资源配质”应为“资源配置”,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3.
有错即改     
因编校不细,本刊2005年第2期第29页右栏第20行“03300”应为“033000”,第56页《核心期刊》……“英文核心期刊150中”应为“英文核心期刊150种”,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4.
更正启事     
本刊2011年第3期第24页第4自然段,在"人口出现历史少有的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唯一的一次负增长"这句话之前应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更正启事     
<正>本刊第八期第26页《花鲢主养技术》一文作者联系电话刊登有误,应为027-85551559。特此更正,并致诚挚歉意!  相似文献   

6.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出现的错误,我国有关会计制度中对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作了具体规定。由于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加上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不同,更正的方法可能涉及“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应缴所得税”等科目以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等内容,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处理难度比较大,因此,此项业务会计实务中错误率较高。笔者对此业务予以初步探讨、总结,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7.
更正启事     
<正>因出片系统不同版本的兼容问题,本刊2015年第3期第61页和第5期第70页出现印刷错误,现更正如下:2015年第3期第61页"(二)模型建立"小节,(1)式下面第2行"模型中包含的p_i错误!未指定书签。是被调查农户是否属于风险配给类型的概率"应更正为:模型中包含的p_i是被调查农户是否属于风险配给类型的概率。2015年第5期第70页《中国蓝色牧场发展潜力的省际时空差异分析》一文补充题注为:本文  相似文献   

8.
更正     
我刊2011年24卷第1期所刊载《探矿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经济与法理关系》一文中的表3(2011年第1期第7页)有误,更正如下。在此向作者张文驹先生和广大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2001年第2期《农村财务会计》59页“生财之道”栏目刊登的《刘集农民有眼光致富路上聘“高参”》一文,采取了竖排文的形式,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篇竖排文错用阿拉位数字有13处,使阿拉伯数字全部“躺倒”,这不仅影响了贵刊的形象美和编辑出版质量,而且不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指出:竖排文字应改为汉字。竖排文字中,只有涉及代号、代码或序号之类不宜改动的阿拉伯数字方可保留,其余数…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翻开 2000年第 9期《农村财务会计》,当看到“读者论坛”栏中的《“包包账”让支书栽跟头》一文时,似乎有些“面熟”。于是,我在自己所订阅的杂志中寻找,终于在 2000年第 2期《乡镇论坛》月刊第 8页上发现了这篇同题文章。我原以为是同一作者一稿两投,仔细看时,《乡镇论坛》上的作者为“行新利”,而《农村财务会计》上的作者为“李佐华”,经逐字逐段核对,几乎是一字不漏,照抄不误。是笔名还是同一作者 ?是巧合还是抄袭 ?不得而知。但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我认为这篇同题文章不可能是巧合的“雷同”吧!如果是抄袭…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们在对村级账目的互查中发现,有的会计对记错的账目采取用小刀刮去错账,改写正确账目的方法,这是十分错误的。对于记账发生的错误,既不允许任意涂改,也不准任意撕去账页重新抄账,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予以更正。常用的错账更正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1.划线更正法。在结账前,如果发现账目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无错误,应采用红线更正法。更正的方法是:先在错误的文字或数字上划一条红线,以示划销。对划销的数字,应使原有数字仍可辨认,以备日后查考。然后,将正确的文字或数字用蓝或黑色墨水笔写在…  相似文献   

12.
更正     
《粮食经济研究》2006,(2):20-20
本刊2006年第一期文章“关于发展西部粮食经济的几点思考”作者朱六九同志单位应为“陕西省粮食局西安市莲湖路东段32号,邮编710003。”。特此更正并致歉。  相似文献   

13.
更正声明     
正本刊2016年第5期第4页《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与管理体制研究》文章的第二大标题中的第二小标题更改内容如下所示,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页)其路线图大体上是:——1978年底,“改革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经提出来了。改革从农村开始,一度议论纷纷”。“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1-142、117页)——从1978年到1980年,大体“经过三年,解决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取得成效,认识也就比较一致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2页)  相似文献   

15.
更正说明     
<正>2012年第6期第58页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标题:"第四阶段:兵团时期(1977~1994)之一"应为"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探索时期(1977~1994)之一"。敬请读者谅解。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6.
更正     
正本刊2018年第2期杂志第43页,《科学奏响‘旺财’曲》一文中提到的"时任武鸣县科协主席的陈松波就到他的养猪场考察调研",名字有误,应为"陈浩波",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页)。其路线图,大体上是:—1978年底,“改革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来了。改革从农村开始,一度议论纷纷”。“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上,第142-143、117页)—从1978年到1980年,大体“经过三年,  相似文献   

18.
●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第1期第24页),作者: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郑克志;利率市场化:农村信用社的困难与对策(第11期第13页),作者:人民银行浙江苍南县支行张步湘。三等奖:农村信用社信贷进入、维持、退出机制的构想(第12期第22页),作者: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农村信用联社课题组;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第11期第16页),作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李建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第11期第11页),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优秀调查报告文章一等奖:对现行农村信用社监管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处于深化改革之中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政策、体制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基层社的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在此,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点粗浅分析。一、基层农村信用社呈现的“断层”现状◆年龄性断层。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渐趋“大龄化”,笔者在对苏北某县联社员工结构调查中发现,该社30岁以内的占10%,30-40岁占56%,40岁以上占34%,在职员工中,平均年龄38岁,较1995年底(行社分设时)增加4岁,这种现象在基层社普遍存在,一是形成年龄阶段性断层;二是大龄段员工占比较大,到龄后集中退休…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 贵刊1993年第5期刊登我们的文章“建立粮饲分治的种植结构”,很是感谢。由于我们疏忽,漏写了另一作者任锦芳的名字,很感不安。我们除已向任锦芳(浙江省农业厅)致歉外,恳请贵刊给以补充更正,排名如下:陈国桥、任锦芳、吴宪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