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东和  刘玉亭 《经济地理》1999,19(5):118-122
本文首先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界定,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对黄山市开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最后,对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和界定生态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武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指出了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汉生态旅游资源地理分区的构想,探讨了武汉市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特别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文章根据广州市南沙湿地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对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即南沙珠江河汉区、南沙湿地平原区、南沙湿地低丘岗地区,分析了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南沙湿地各环带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即南沙湿地珠江河汉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南沙湿地平原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南沙湿地低丘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以期达到保护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茶园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国的茶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其开发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介绍了中国茶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了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模式并提出可持续开发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分析了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模式,最后提出了加快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分析了石龙湖开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条件,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石龙湖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余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些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统筹新余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非常重要。对新余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余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喀纳斯湖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列举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进而分析了其特色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喀纳斯湖景区生态旅游营销的客源市场分析,然后以客源市场为依据,开展了喀纳斯湖景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以期通过此研究,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营销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陕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观点出发,分析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前景,并提出了陕西生态旅游线的构想,旨在促进陕西生态旅游的尽快兴起。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资源是由生态旅游景观和生态旅游环境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类型。科学地评价生态旅游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挖掘潜力、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但现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资源现状评估,对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考虑较少,往往导致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不够客观和全面,其潜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文章在综合分析生态景观资源、客源市场、生态环境和外在开发条件4个子系统及其协调互动关系基础上,尝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体系,采用"准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并选取盐城海滨12处代表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人们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机械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把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生态是无代价的,简单地认为构建生态体系只是投入等等。因此,要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澄清这些误区,使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确立生态中心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知能力。同时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们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也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兵团2008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评价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分析导致兵团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因,提出兵团在今后发展中实现生态供需平衡的途径,以有利于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是生态补偿立法及制度建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生态补偿源于生态学,后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经济学、法学上的概念。然而,对何为法学上的生态补偿,众说纷纭,几无定论。对法学上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补偿继受性内容与拓展性内容之间的关系。继受性内容是指对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治理,拓展性内容是指对生态系统生态服务进行补偿,两者本质相通、目的相同,因此都应成为法学上生态补偿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生态批判,同时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之路。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估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南京市199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6.32、13.45、13.95、13.92;生态可持续指数处于"强不可持续"。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数量大和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生态理想,生态文明是生态理想的现实化,生态理想的现实化有赖于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应当遵循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连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大连市2004—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并计算出大连市这五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社会发展能力指数。利用这些指标分析大连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大连这五年的平均生态赤字为4.3184hm2,说明大连的区域生态系统正面临过度开发的压力;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五年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意味着大连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社会发展能力指数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大体处于减少状态,说明大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高校公司共基础生态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发成为世界及我国生态教育兴起发展的基础,生态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开发中西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的根本保护和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烟台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烟台市及其所属的各行政区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中,人均生态足迹除长岛县盈余外其余均为赤字;烟台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280ha,总生态赤字达2.121 1×107ha,是其国土总面积的15.4倍。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其中又以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大力提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城市与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减少生态足迹、缓解生态赤字,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