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11,(4):167-170
本文通过来源于南京某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长达8年的交易数据(1997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借鉴Chiyachantana and Yang的方法,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先前损失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参考点的调整,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卖盈惜亏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先前的损失的大小与投资者卖出亏损股票的概率负相关,特别是当投资者的损失超过20%时候,投资者卖出亏损股票的概率大为降低,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6年12月26日—2010年11月12日中国股票市场的总体收益率和交易量为研究对象,从非预期交易量变化角度对牛市行情中所呈现的正向非对称进行解释。研究显示,由于牛市行情中单位正向信息冲击相比熊市行情中单位负向信息冲击对非预期交易量影响更大;当在波动方程中加入非预期交易量后,牛市行情中的正向非对称性得以消失,并表现出和熊市行情相一致的负向非对称性。这表明投资者在牛市行情中的交易行为特别是非预期交易量变化,是造成中国牛市行情波动正向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中国个体投资者交易帐户的交易数据,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十二月效应"对"处置效应"的影响.依据情绪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学结论,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特征.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个体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十二月份存在"反处置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2006~2012年成功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投机行为及其对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投机行为对中小投资者存在导向性效应,大股东投机行为与中小股东投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定向增发中存在严重的大股东发行时机选择现象,大股东通过操控中小股东的非理性情绪进行利益输送,且利益输送主要来源于中小股东非理性情绪推动的价格上涨而非增发股票发行价格折扣;大股东利益输送程度在牛市环境下远比熊市环境下严重,经营效益差的增发企业远比经营效益好的增发企业严重。  相似文献   

5.
牛市看公募,熊市看私募.07年,单边牛市,公募基金"胜".08年,单边熊市,私募基金胜.08年在全球经济下滑,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之际,私募基金却表现良好.与股票型基金整体亏损50%以上相比,私募信托单位净值平均下跌35%,再次跑赢了公募,也跑赢了上证指数近70%的跌幅.在熊市,为何私募能一枝独秀?而在牛市表现却不如公募?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种非理性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A股市场配售股票过程中投资者是否也会存在这种不理性行为.文章以2012年至2016年为时间窗口,引用Grinblatt and Han(2005)提出的资本利得突出量来检验配售股票之后,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分析发现在配售股票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存在处置效应,一些投资者无法合理地调整在除权日之后的股票参照价格,导致无法准确地判断实际收益与实际亏损.  相似文献   

7.
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主流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完全理性与厌恶风险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投资者是相对理性,并且是损失厌恶的.由于从处置效应角度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是否具有损失厌恶偏好特征具有数据收集的困难,且投资者在牛熊市状态下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故本文选用EGARCH模型,研究牛熊市中国股票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反应,从更宏观层面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偏好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个体融资交易者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和不同投资者特征下投资者处置效应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频繁交易和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之外,所有从事融资交易的投资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尽管其处置效应程度低于非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程度;女性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缺少经验的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和损失厌恶心理;不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和不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损失厌恶心理;投资者的年龄和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对其处置效应程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考察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动量效应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公司在牛市及熊市阶段均有显著的动量组合利润,但在同是牛市的两个阶段其表现有显著不同;小规模公司则无论在牛市和熊市均不存在动量组合利润;单纯的输者赢者组合也表现出市场状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股票简称是投资者接触股票时获取的首要信息,其文字特征和信息含量会对个体投资者的认知产生影响。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字形、字频和字义对股票简称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研究股票简称质量对投资者行为和股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简称字形简单、易于理解以及信息含量高的股票会吸引更多的个体投资者购买,拥有更多的个体股东,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产生明显的股价高估。上述效应在股市快速上涨期更显著。本文研究为监管部门审核股票简称以及上市公司编制股票简称提供了有益参考,对投资者合理制定投资决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市不仅具有显著的节日效应,并且节日效应在牛市熊市下分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牛市中,由于大盘股的拉升作用,上证A指与深A成指节后收益高于节前收益;在熊市中,由于大盘股的拖累,上证A指与深A成指的节后收益低于节前收益,且节后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
陈磊  杨桂元 《技术经济》2010,29(11):110-114
本文首先介绍了前景理论,将研究期间分为业绩上涨和业绩下降两个阶段,对基金份额赎回的外部效应进行了推导,并将前景理论与外部效应结合分析了基金赎回的处置效应。提出3条假设,利用2007—2009年季度数据,建立基金赎回率与收益率、基金分红等因素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基金赎回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基金业绩上涨时期还是下降阶段,基金的收益率与基金的赎回率呈显著负相关,特别是在基金业绩下降阶段,投资者选择了赎回基金份额,并没有体现出处置效应。最后,从稳定基金规模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牛市中的净申购与熊市中的净赎回均不利于基金份额的稳定,会给基金的运作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3.
除权除息对股价的影响因"牛市"和"熊市"而不同,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来至2007年5月31日的所有A、B股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将其按牛市或熊市划分为四个波段,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市场超额收益率模型,研究了股票发生除权除息事件与事件日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及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牛市里,在除权除息日前后购买并持有分红送配的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股票分红送配的比例成正向关系;在熊市里,以此购买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分红送配的比例成反向关系,研究结果为投资服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市周期的划分与实证分析:1991-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武  徐伟  王静 《当代财经》2006,(10):47-52
基于BB“转折点确认程序”分析方法,我国股票市场的牛市和熊市周期为两个界线分明以及有持续性的阶段,这有助于提高对稳定的股票市场周期的理解及今后的研究。而由BB方法检测出的牛市和熊市转折点的应用,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台湾股市数据,主要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照Kaniel et al.(2008)构建了个人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以反映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投资组合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首先研究个人投资者交易和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分析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然后研究个人投资者净交易的收益预测能力从而分析个人投资者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采用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表现出很强的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含量不足;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过度反应和价格冲击。文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金融板块的年度数据,运用前景理论对我国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中的处置效应进行分析。用年度交易数据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投资者投资中的参考价格进行确认。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股票收益的影响之外,股票的平均持有期还与股票的流通市值有正相关,股票市值越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心就越强。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国内以股票价格为对象揭示IPO股票特征的研究,文章以投资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IPO股票上市初期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差异。IPO交易研究是目前IPO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文章利用沪深股市2002年IPO股票的账户交易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中国IPO股票上市首日的高成交量与高换手率由投资者逐利行为造成;在上市后3日的交易中,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限制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等原因,对股票收益的判断能力明显弱于机构投资者,在交易中被机构投资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18.
动量和反转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中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1995年前上市的股票作为样本,发现我国股市中也存在明显的动量和反转盈利,且两种效应的强弱与大盘走势相关,当市场为牛市特征时,动量效应明显强于反转效应;当市场为熊市特征时,则反之.经典的CAPM模型无法解释动量和反转盈利的来源,检验表明投资者对不同类型信息的不同反应方式,可以很好解释我国股市中的动量和反转盈利,利用上述检验结果还可以解释我国股市中许多有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参与惯性和投资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涛 《经济研究》2007,42(8):95-109
参与惯性是否影响了个体的投资选择?参与惯性是如何产生的?采用2006年中国9城市投资者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在银行存款、外汇、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借出、做生意、保险金、收藏品、房地产、理财产品、彩票等广义投资项目中,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的选择都表现出了参与惯性,即倾向于维持他们过去的选择;这种参与惯性是其禀赋效应或延迟决策等行为偏见的结果,而不是理性选择所致。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加强投资者教育,使其意识到并主动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参与惯性,这是有效增进投资者福利的政府政策所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20.
林凡 《经济管理》2003,(14):86-91
本文分别对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风险因素时,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总体业绩都优于市场,而且在熊市中表现更佳;大部分基金在牛市中的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在熊市中的风险小于市场风险;所有基金在熊市中的β值小于在牛市中的β值。风险调整后,大部分基金在牛市的业绩优于市场表现,在熊市的业绩逊于市场表现,但基金该业绩特征在统计上不够“显著”。小部分基金的业绩评价在风险调整前后发生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有系统风险系数β、基金净值收益率与基准组合收益率的差值、基金净值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