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海》这部影片展现了现代都市里在巨大生存压力下情感淡漠、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人性扭曲。亲情、爱情、友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靠金钱维系实属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哀。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是对女性被金钱社会夹裹失去自我、人格毁灭的有力控诉。从人格塑造的角度剖析片中女性角色悲剧命运的根源,并通过培养主体性人格和独立性人格来完善女性人格的塑造,使现代女性在婚姻和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膏蛇》两个文本出发,一边关照张爱玲笔下女性全人格难以实现的生存状态,一边看李碧华如何从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以及对爱的困惑,这些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和向往出发。修正父系传统赋予的女性形象。从而为实现女性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真正树立女性意识,寻求女性的理想人格寻找了一条可行之径。让她们从泥泞的现实中拔身而出。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张爱玲是一位生活在旧中国的知识女性.她对当时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几位年轻的知识女性形象,讲述了她们悲凉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知识女性艰难的现实生活和艰辛的情感经历,并引导人们去思索让知识女性生活幸福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和艾丽丝·沃克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命运,展现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她们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两位作家的主要作品及其思想,探究她们笔下共同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不同的女性独立.  相似文献   

5.
玫瑰和菖蒲作为《春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物象,具有深刻的象征内涵。玫瑰象征了诱惑、欲望、保护与伤害,也代表了一种命运的置换和轮回;菖蒲则是香榭里女性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张愿贞 《时代经贸》2010,(24):276-276
张爱玲和艾丽丝·沃克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命运,展现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她们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两位作家的主要作品及其思想,探究她们笔下共同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不同的女性独立。  相似文献   

7.
李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235-23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名著之一,讲述了一名生活在维多利亚年代,遭遇了各种各样困境,名叫苔丝,漂亮单纯的乡村女孩的悲剧故事。她的悲剧命运是那个年代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入为主要推动力转向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阶段。创新一词,今天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所在。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一部有关反叛女性——海斯特的小说。《红字》通过对女主人公海斯特悲惨生活的描写,再现了十七世纪美国清教社会中妇女的处境,展现了海斯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流露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奥尼尔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这一母亲形象的分析,展示了20世纪美国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精神上的失落和悲剧的源泉.对玛丽这个人物的塑造不仅体现了美国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境遇,也体现了母亲形象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池莉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着女性的生存之路,她用自身的体验写出了普通女性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的一个故事,一丝情感,一声巧笑,一滴眼泪,一种情调。池莉书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各异,光彩夺目,栩栩如生。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各种不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其笔下的一个主人公的性格进行分析,来探讨池莉读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  相似文献   

12.
王家新的《回答》被称为“个人的史诗”,王家新说过“我所设想的‘史诗’己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宏大叙事,它不是时代的风云录,而应归结到一种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的透视和认识。正是这种对‘个人的’历史和命运的切入,会给写作带来一种更为确切的角度。”(1)《回答》正是以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动为契机,揭示的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和个人生活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困惑,“回答一首诗竟动用整个一生”,其中括了作者对爱情,对女性,对人生,对命运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苏青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态,记录了女性走向解放的 沉重步履,反思了她们成为“第二性”的自身原因、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各种产权结构的企业之间存在效率差异,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命运,就如同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从数量上反映出各种产权结构的优胜劣汰效应,从规模上反映出其相对消长效应,高效率的产权结构获得生存和扩张,低效率的产权结构被淘汰、萎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阐述莎士比亚在他的三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中,如何转变女性的被动为主动,如何摧毁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中心逻辑,从而消解传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男性等于创造力"。三位女主角充满女性自我意识的勇敢言行对父权制的权威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相反,三位男主角不断丧失自我约束力,成为否定自我和消融自我的弱者。莎士比亚以其细腻而又美学的角度表现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积极的性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关注的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物悲凉的内心世界。《封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20世纪40年代上海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两个都市知识男女之间的一个短暂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在生活和情感的"封锁"中挣扎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深体会了一份炎凉之感和小人物的无奈与悲怆。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类的生态灾难,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危机的一种综合反映,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根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结构完整的、功能齐全、处于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东北地区大家庭解体后乡村互惠协作规范的生成这一实例出发,对学界存在激烈争议的道义经济与获利经济两种对立范式进行重新解读。由于亲缘关系在东北村落的构建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东北新垦区农业生产以家庭成员分工协作的大家庭农场为主。此类农场通过对其内部生产投入与消费行为的统筹配置实现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的最大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家的进行,大家庭趋于逐步瓦解的命运。家庭原有的生产协作和生存保障等功能也随之消失。分解出的小农户在生存压力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协作,扩大了公共资源,并为生计艰难者提供了某种生存上的保障,最终促成了该地乡村社会中互惠道义规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反",不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把一切打碎、分散、碎片化,并且使这种分散、碎片化进一步扩大。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对宗教的怀疑、否定、讽刺、戏谑,宗教不再是一种神圣而是谎言,不再是一种话语而是胡言乱语。然而在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看来,宗教依然有着独特的意义,他思考着宗教在新的环境中的出路问题以及宗教在后现代人类生存图景中的作用。他的作品"兔子四部曲"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命运。作品展现了现代美国人在信仰上的尴尬处境和作者本人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显示了现代美国社会中宗教与世俗两者之间既对立又融合的关系。实际上,作品中的宗教已经体现出来一种新的特点,即"世俗化的宗教",即在世俗生活和神圣世界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把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已有的数据、研究成果及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干预实践,对有关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式的评述和展望。中国一直存在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中国持续升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和女孩生存风险恶化。对女孩的歧视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歧视。描述了中国高出生性别比和偏高女孩死亡水平的水平、趋势和区域差异,分析了女孩生存环境恶化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其引发的人口和社会后果。通过比较国际社会的经验和中国政府及社会的认识与行动,讨论了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前景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