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     
《中国机电工业》2011,(1):11-11
中国经济规模2012年或超越美国?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在2010年11月10日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持续快速增长可能在2011年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而美国的增长将放缓。该机构称,中国可能只需两年就至少可以在一个经济指标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2.
未来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怎样的变化?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发布题为《展望2060:长期增长的全球视野》报告,对此做出了预测。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格局将在未来50年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国家继续快速增长势头,在全球生产中所占比例日渐重要。报告称,中国将在一年左右超过欧元区,并最早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观点"当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速度超过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时,周围环卫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传染病就很容易在这些地区发生。""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当中,我们需要处理潜在的健康隐患,确保人们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建设当中能够保持健康生活。"城镇化是全球趋势,全球城市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到2030年,每10人中将有6人生活在城镇。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长了三倍。城市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其良好的服务、文化和娱乐  相似文献   

4.
2013年IHS世界石化大会3月19~21日在美国休斯敦举行.围绕今年的会议主题一不断变化中的全球化学工业,原料对化学品生产经济性的影响以及全球化学品需求格局的变化,1 200名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研讨.与会者认为,受全球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改善影响,2013年全球化学工业将恢复增长,亚洲将继续担当化学工业增长的引擎,亚太地区(日本除外)的化学品产量2013年将增长8%. 会议认为,中国等市场石化产品需求激增在不断改变着化工行业发展的周期性.2012年全球基础化学品需求仅增长了2.7%,但中国占到全球基础化学品需求增长部分的60%.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化学工业在2013年将有上佳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能源署(IEA)1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8》报告指出,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主导力量,能源技术创新将成为新兴经济体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报告指出,目前亚洲占据了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50%、风电和太阳能光伏消费增长的60%、石油消费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全球的GDP中所占比例从1990年不到4%上升为2010年的9.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最有力的引擎之一.然而几十年的传统增长方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同时打来了许多问题:地区差异拉大、收入分化、生产率降低、外贸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在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恢复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在面对长期结构性挑战的时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再平衡将有助于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加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向世界描绘了站上新起点的中国经济,也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中国方案"。事实上,"中国方案"已在多个场合被提及。它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发深远。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开始推动全球经济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社会》2013,(32):10-10
全球领先的汽车涡轮增压器制造商雀尼韦尔(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HON)对中国涡轮增压销量做出预测,预期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500万台翻番至2018年的1000万台。为满足市场的加速增长,霍尼韦尔正在积极推出最新的柴油机和汽油机技术,并将以平均每年在中国发布25个新发动机应用的速度推动涡轮增压技术的普及。  相似文献   

9.
外刊速览     
《董事会》2006,(10):20-21
The New York Times 2006年9月9日中国崛起中的隐忧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置"的飞跃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进程似乎是无法抗拒的。最近,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根据北京的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大幅下滑,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伟大成就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亿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伟大斗争中取得的。  相似文献   

11.
秦勉 《工业会计》2007,(5):I0012-I0013
“中国富人现已拥有约1.44万亿美元的资产,且其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以13%的速度迅猛增长,用不了多久这一数据将突破5万亿美元”。面对这一组足以让全球基金经理人眼热心跳的详实数据,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金融理财报告》得出了中国大陆理财市场正在步入黄金十年的惊人论断。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在 2 0世纪后半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 ,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 ,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 ,从 1 978年到 1 997年 ,全国城市增加了 475个 ,是 1 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 2 .5倍。东部地区 (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 )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新设置的城市中 ,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使大陆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 ,转变为东、中、西 ,仅广东、山东两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 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特别是 1 4个沿海开放城市走过了 1 …  相似文献   

13.
闵剑 《中国石化》2013,(2):18-19
复苏,并且是缓慢复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石化工业的标签。全球石化工业在2012年出现复苏的迹象。中东依靠强大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美国依靠页岩气的成本优势,重新获得了全球石化产业的优势地位。欧洲和日本等地原料成本较高,在传统的石化领域逐渐缩小份额,但是在高端的工程塑料、医药等产品取得较好的效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显著,中产阶级数量攀升,石化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中东和拉美的资源国依靠资源优势,大规模生产新  相似文献   

14.
《IT经理世界》2011,(5):12-12
日前,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对全球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报告指出,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试验,欧洲和亚洲是智能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中国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中国正式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从年产200万辆增长到年产1800万辆,全球占比由3.5%增加到如今的23.53%。10年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规模扩大了8倍之多,中国汽车业连续两年均荣膺产销量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房地信息》2013,(3):100-101
产业园区是与新兴成长行业共同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在内的"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行业需求的支撑下,产业园区将强势扩张。二、三线城市发力仅在5年前,产业园区对于中国新兴城市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当时产业园区多数位于上海、北京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今天,在对  相似文献   

17.
正世卫组织近日表示,尽管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历时数月,但目前仍处于大流行早期阶段,未来疫情可能有更多的冲击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世界经济增长正在遭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打击,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萎缩3%,全球第一次面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如果疫情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将遭遇更大的打击,今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6%。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危机也孕育机遇,中国石油行业在全球油气行业低谷期应进取有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希望     
6月5日早新闻播报,甲型H1N1流感已经蔓延至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发端于北美洲的流感疫情蔓延速度比预想的要快。疫情的发展,将对未来生命体、经济体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想到这,心里沉甸甸的。同日早上,从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得到信息,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全球主要化纤国以及台湾省均将派代表参会,参会人数将超过400人。这  相似文献   

19.
叶天禄 《中国机电工业》2009,(7):102-103,111
过去十多年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其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同样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发展最快、钢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钢材出口是消化国内资源的重要渠道。最新数据显示,主要经济体去年4季度的经济衰退速度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不断加深和蔓延,2009年国内钢材市场面临低价进口资源冲击、出口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