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不能够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并对传统会计理论和业务实务产生冲击,为减轻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会计应运而生。本文阐述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含义及三种基本会计模式,将会计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分析了通货膨胀会计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应用情况,发现通货膨胀会计在我国资本市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对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开放背景下,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上升。分析表明,进口价格上升是我国生产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但对最终消费价格影响偏弱;出口则缓解了国内产能状况对通货膨胀的约束,但持续的贸易顺差同时成为我国货币投放压力的重要来源。国际资本流动使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宽松的货币条件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尤需关注。  相似文献   

3.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之一,其政策变动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利用GVAR模型分析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措施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措施对国内大循环的价格水平影响最大;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但主要金融指标对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措施单位冲击的响应均不超过5%个单位;对外汇市场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均不超过0.5%个单位。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传导效应来看,一方面,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欧元区和美国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日本商品市场通货膨胀以及英国商品市场产出增速等主要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动,但对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其它领域的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中国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动对自身存在相对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且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同步影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传导欧洲央行量化宽松冲击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国要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维护多边经济贸易体系,审慎管理国际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加剧,外汇占款持续攀升,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理论与经验数据均发现巨额的外汇占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因此,我国应采取扩大内需、加大境外资本流入的监管力度、扩大资本流出渠道等措施来缓解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许邦贤 《中国外资》2012,(6):197-198
近来通货膨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这导致了大众在面临通货膨胀时资产保值增值的选择较少。在持续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对投资者投资股票的行为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采用上证指数的实际收益率,引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次项进行了简单的回归,得出通货膨胀和股票实际收益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勘 《证券导刊》2009,(23):29-30
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萌芽,在复苏预期和通货膨胀预期双重效应下,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继续上涨。流动性持续流入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尚未崛起,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对国内外经济复苏产生反压。  相似文献   

7.
资本账户开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1990-2008年中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我国通货膨胀与中美利率差异、资本账户开放阶段性政策变化虚拟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发现以中美利率差异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膨胀之间正相关,即国际资本流入越多,国内通货膨胀越高;以经常项目开放和加入WTO为标志的资本账户开放阶段性变化的虚拟变量与通货膨胀负相关,说明资本账户开放本身能够降低我国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聂峰 《海南金融》2008,(7):39-41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中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而通货膨胀是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有刺激证券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证券市场的功效。因此,如何规避通货膨胀的压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就成了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本轮通货膨胀更多地体现了转型期经济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输入型特点,原材料、能源等价格快速攀升以及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是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束丹  袁成 《金融纵横》2014,(6):16-23
在经济愈加开放的背景下,由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投资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物价波动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梳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解出四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至今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其中价格传递机制影响较直接,国际收支差额传递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传递机制影响是间接和滞后的,汇率因具有传递作用对我国输入型通胀水平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江凯 《海南金融》2013,(10):22-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建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其货币贬值及市场流动挂过剩给我国物价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建议从政策调控手段、大宗商品定价权、资本市场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来稳定国内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博览》2008,(9):53-61
2008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尤其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以其稳健、多样化的优势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销售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在流动性过剩持续加剧的背景下,缓慢上升的物价水平与过快增长的资产价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运用TVP-SV-VAR模型,探讨了1995-2019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三之间的时变关系。研究发现,高货币供给与低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早期可以归因于货币化过程,中期主要是因为货币传导的滞后性,后期资本市场在与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吸收流动性的优势地位,挤压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空间,造成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优化货币政策、减缓资产价格上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货币传导的滞后性,将稳定资产价格列入货币政策目标。同时,还应当全面促进消费,引导流动性从资本市场转向消费品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高储蓄率使得资本市场发展的初始条件本来远优于拉美各国,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性根本缺陷,加之改革的犹豫及滞后,近年来我国大批优质公司纷纷到海外上市,这一点和拉美国家颇为相似。债券市场也出现拉美式的单一公债市场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拉美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教训及改革经验,并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不振使之有走向拉美化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升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质量,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武志 《新金融》2008,(7):34-38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货币需求、流通速度等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出了挑战,而实践操作中其固有缺陷也暴露得日益明显,因此,货币供应量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进行以下抉择:短期内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等基础性工作,中长期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更长时期内向利率中介目标过渡,同时注意双重功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沿着虚拟经济部门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结构性影响的思路,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吸收大量现金资产、从而对实体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起到了吸收或分流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提出,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前提下.资本市场规模扩张速度与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相差不大时,最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强 《时代金融》2012,(30):103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但是一直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升,2007年3月以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物价水平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高位。通货膨胀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寻找传导途径,采取合理措施稳定我国物价,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已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伴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切实受到了影响.如何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以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重点.本文从通货膨胀的含义出发,在分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受到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持续跌停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资本市场一片不景气。出于维稳考虑,目前政府救市意味浓厚。本文从地方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等现象引发的对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社会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对此社会各界评论不一。本文将从国际资本流动、国内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三个角度对人民币升值所产生影响的多面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