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8月12日,某县质监局接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无证生产肉松。执法人员当即赶到现场进行检查。在生产现场,执法人员发现郑某正在组织几个工人将已生产好的肉松产品进行包装,已包装完毕的产品共计50公斤,规格为500克/袋,出厂标价为12元/  相似文献   

2.
2012年4月6日,A县质监局食品监管人员对B公司进行日常巡查,发现C产品合格证上标注产品名称:C,食品原产地:XX省A县,产品标准:Q/ZMX001-2009,但B公司工作人员发现正在车间包装的C产品与A县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A县C有明显区别,执法人员立即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后经调查,B公司包装C产品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相似文献   

3.
案情回顾《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第1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本案合作生产糕点是否成立》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1年1月4日,R县质监局接署名举报,称辖区内的J公司生产的糕点产品涉嫌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接报后,执法人员迅速前往检查。经查发现:J公司具有糕点食品生产许可资质;现场发现一批糕点成品的包装正面显著位置标注了上海S公司的厂名,  相似文献   

4.
正案情介绍某市质监局稽查支队对辖区A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执法人员在成品车间发现包装好的一批铝型材产品,外包装标注为辖区外B企业。铝型材产品是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执法人员不敢马虎,立即要求企业负责人对该批产品说明情况及提出查看相关材料。该企业提供如下材料:A企业  相似文献   

5.
案情回顾《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第5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冒用产品原产地如何处理》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2年4月6日,A县质监局食品监管人员对B公司进行日常巡查,发现C产品合格证上标注"产品名称:C,食品原产地:XX省A县,产品标准:Q/ZMX001-2009",但B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车间包装的C产品与A县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A县C"有明显区别,A县局食品监管人员立即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后经调查,B公司包装C产品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批C产品是从D县(D县也盛产C产品,但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购进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4日,R县质监局接署名举报,称辖区内的J公司生产的糕点产品涉嫌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接报后,执法人员迅速前往检查。经查发现:J公司具有糕点食品生产许可资质;现场发现一批糕点成品的包装正面显著位置标注了上海S公司的厂名,包装背面则同时标注了J公司和S公司的厂名、厂址(其余标注内容均符合法定要求)。因J公司法人代表陈某现场无法提供任何协议,执法人员对该批涉嫌假冒的糕点产品实施了扣押,并于当日立案。  相似文献   

7.
《监督与选择》2006,(2):16-17
【案情介绍】2004年5月26日,执法人员对申请人的有关产品进行了检查。执法人员出示了执法证件,申请人的委托代理人在检查现场陪同。检查发现申请人产品标识上配料标有白砂糖,但生产配料记录及生产场地均未发现白砂糖。执法人员以甜蜜素可能超标为由现场按规定抽取  相似文献   

8.
近日,济宁市质监局的执法人员根据举报来到梁山县的某酱菜厂。在现场发现,在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及相关证件的情况下,该厂生产的产品全是假冒知名品牌,执法人员在随后的检查中,发现了“玉堂牌”商标及各种产品的合格证2万多份。另外,执法人员在生产车间里还发现了国家严令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的工业用盐。工业用盐主要用于制碱、锅炉软水、染料,  相似文献   

9.
"一斗":冒用标识,制售假冒现端倪2008年10月,泰宁县质监局执法人员在城区某土特产品销售店发现5盒标注为泰宁县城关绿康农产品分装销售经营部生产的山茶油,经查该产品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执法人员顺藤摸瓜,在城郊一民房发现这个经营部无证生产加工山茶油,并冒用QS标志、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现场查获山茶油12盒,货值1,210元。该局执法人员对此违法行为立案查处,责令立即停止生产,并予以  相似文献   

10.
日前,山东菏泽市质监局牡丹区分局根据举报,查处了2家无证生产销售面粉编织袋的企业,现场查获成品包装袋1.7万余条,货值i.2万元。执法人员责令两家涉案企业立即停止生产销售,限期召回已售出产品,并对其违法行为立案查处。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部门在对强制认证产品的检查中,发现当地一加工生产企业正在为某公司加工生产吸油烟机,现场存有四种规格型号吸油烟机产品,共143台,产品上标识齐全,有合格证及标有“3C”认证标志。该加工生产企业现场还提供了委托加工协议书、委托公司的产品认证证书及全部生产记录,执法人员对现场及产品情况进行了拍照。执法人员通过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案情】2012年3月29日,C市质监局执法人员依法对A塑料有限公司进行监督检查,现场查获规格型号为2.5L的食用油塑料瓶44820只,规格型号为5L的食用油塑料瓶17820只,规格型号为500mI的壹科饮料塑料瓶16.84万只。该公司现场无法提供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等有效材料,涉嫌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当场对以上产品予以就地查封,并对产品进行监督抽检。  相似文献   

13.
案情简介 2014年1月,Z市质监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对B香醋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仓库内有检验合格、待销售的香醋成品若干箱,外包装上印有生产商B公司,委托方S省C公司,并贴有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等信息.经进一步调查核实,B公司已取得香醋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于2010年取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使用权(第四批),C公司委托B公司生产香醋的行为,也已按规定办理了有关食品加工备案手续,现场发现的香醋产品经抽检也全部合格. 据此,执法人员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B公司各项手续齐全,产品也是合格的,不存在违法行为,不应当进行处罚.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B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生产许可的有关要求,但是违反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应当给予处罚.  相似文献   

14.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第1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使用普通编织袋包装水泥应如何处罚》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2年8月3日,甲县质监局接到群众举报称:A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生产销售的水泥未使用复膜塑编袋或复合袋.甲县执法人员马上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成品库内存放有待销售的普通硅酸盐水泥20吨(每袋50kg,共计400袋),包装袋均使用普通塑料编织袋,在原料库内存放有普通塑料编织袋36捆(每捆100条).执法人员对库存产品进行了抽样送检,经甲省产品质量检验所检验,该批水泥质量合格.执法人员经查阅票据和调查相对人得知:上述普通塑料编织袋共定制50捆,使用这种包装袋共包装水泥70吨(1400)袋,已销售50吨(1000)袋,水泥销售价为270元/吨,成本价为260元/吨.  相似文献   

15.
案情回顾《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第1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获证企业擅自更改车间布局如何进行处罚?》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4年11月14日,S市质监局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M企业擅自改变了生产布局,与生产许可证发证时的布局不一致,且改变后的生产车间卫生条件较差。根据该情况,执法人员责令及时重新进行换证申请工作。经与企业沟通,企业愿意将改动后的布局重新调整回来,恢复至获证时的原状。执法人员立即责令该企业停止生产,  相似文献   

16.
基本案情1.案件查处情况2008年9月11日上午,某市质监局执法人员至该市某街道某店面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店面涉嫌无证生产桶装饮用水。一名自称是"送水工"、名叫蔡甲的人员在现场,半个小时后离开现场。执法人员拟对涉案产品、生产设备等进行扣押。  相似文献   

17.
近日,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接到举报,反映一家化工企业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根据举报线索,执法人员依法对该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检查发现,该企业生产85%磷化铝产品,在成品库中查到已经生产包装好并检验合格的85%磷化铝原粉产品100箱,规格1 kg×10罐/箱,箱内有合格证.在该产品小包装上,标注有"许可证XK13-1290013"字样,在其外包装箱上标注有"许可证XK13-1290005"字样.  相似文献   

18.
[案情简介] 2005年10月18日,我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对甲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执法检查。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正在从事空调设备及附属设备的生产活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第84号公告,空调设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工作已于2005年5月23日结束,未获证企业不得生产以上产品,并已列入查处范围。经调查,甲  相似文献   

19.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第11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食品中添加人参是否违法》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2年8月31日,A市质监局接到举报对B公司进行检查,发现B公司正在生产八宝茶(取得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已经生产好成品500袋(5克每袋),未装袋八宝茶100公斤,经现场查对产品配料记录,发现每100克八宝茶添加了3克人参(人工).经调查,B公司认为人参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食用人参对人体健康有利,一共生产添加了人参的八宝茶500袋,成本价为3.00元/袋,销售价为4.2元/袋,产品现尚未销售,八宝茶包装上的标签配料表没有标注"人参(人工)"字样.在案审会上,对此案如何进行处罚,执法人员存在四种不同观点,本案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技术监督》2008,(11):22-23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年第9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谁是本案的违法主体》一文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近期,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接群众举报称某工厂无证生产建筑防水卷材,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现场查获标注该厂厂名的建筑防水卷材共250卷,但产品包装上并未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及标志.厂方也无法提供生产许可证证书,于是执法人员当场以该批产品涉嫌无证生产依法予以扣押。但是,对于本案违法主体的定性和如何处理,在执法人员中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防水材料厂是违法主体,有人认为朱某是违法主体,有人认为违法主体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