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汉进城记     
竹韵 《乡镇论坛》2008,(33):43-43
刘强是个孝顺儿子,买了房子后立刻打电话给老家的父亲,要他来城里住。刘强在电话里交待说:“您下火车后叫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到佛罗伦萨小区就行了。”  相似文献   

2.
策划     
胥子伍 《乡镇论坛》2009,(27):24-24
儿子在城里做房地产广告策划,父亲在乡下守地种田。儿子有事没事总爱开个小车往乡下跑.带回不少礼品和钱.父亲害怕儿子的钱来路不明,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城里看电影。走进电影院,见墙壁的四周都凹凸不平,感到不解:把墙壁弄平整,不是更美观吗?  相似文献   

4.
感恩     
易安秋实 《中外企业文化》2011,(11):I0011-I0016
一个父亲 与朋友喝酒,大家常约定俗成:将手机设置为振动,能不接的电话,尽量不接。想接也可以,先喝一杯酒再接。 席间不断的有电话打进来,但大家都没有接。再一次手机振动的时候,手机的主人忽然说:“我喝一杯酒,这个电话必须接。”说完,他喝了一杯酒。原来打电话的是他父亲。  相似文献   

5.
笑口常开     
爸还能给你挣二百元城里工作的儿子,用一百八十元买了一件鸭绒棉衣,寄给在农村的父亲。儿子想:“父亲一生劳苦艰辛,省吃俭用。要是知道这件棉衣花了一百八十元,  相似文献   

6.
撒却世间尘     
父亲终归熬不过病痛,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走的那天晚上,是2015年12月20日晚上。当天傍晚时分,他曾住过的一家医院给我打来了回访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我说还好啊,我刚才给他去了电话,从电话里听得出,父亲精神头蛮不错的。  相似文献   

7.
如花 《中外企业文化》2011,(1):I0037-I0039
离开家整整一个冬天了,父亲打过两次电话。一次我正挤在公交车上,时间焦灼地从我的脑海中晃过,父亲说,阳台上我种的茉莉花不经意的枯萎了。父亲说完后,就静静地等着。我没有生气,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是分身乏术的。一次我正坐在办公室里看华灯初上,父亲说,他又买了一盆,白色的,枝叶茂盛极了,等我回去的时候就该开放了。父亲一口气说完,依然是静静地。我能分辨出父亲第一次打电话时的紧张不安和这一次的欣喜自豪。  相似文献   

8.
他出生在英国,小的时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家境十分贫寒。有一天,他和父亲去城里办事,路过郊外的一片山坡,看到山坡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小屋,四周绿树掩映,他香四溢,仿佛仙境一般.其实,那个小木屋不是很值钱,只是中等收入人家的一处住房,但对于他这样的穷孩子来说,就显得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9.
乡下的穷亲戚总是羡慕住在城里的富亲戚。羡慕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着桑塔纳,简直比“共产主义日子”还牛气。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母是乡村医生,这样的家庭出身让我感到幸福。但后来一切都改变了,我产生了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固有的恐惧、紧张又向往的复杂感情。这一点在我来大城市读大学时体验更深。当我看到同学随意地去“消费”,有各式各样的“随身听”和“流行款式”的新衣服时,我感到一个乡下人的窘迫。特别是周末,城里孩子的父亲开着小车停在操场时,同学脸上那种幸福的笑容,多少让人妒忌。还有平时他们父母那一次次温情的电话,也让我感到一个乡下孩子对精神世界缺少关怀的难堪。父亲在2003年罹患癌症,让家庭变得沉重起来。但在体验苦难的同时,我也真正体悟到…  相似文献   

11.
街上流行老人三轮摩托车,这简直是老年人的福音。车子小巧,上下方便,行驶安全又省力。父亲近70岁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我把他从农村接到了城里来住。前几天他总在我面前絮叨老人车的好处:去农贸市场买个菜啦,去郊外灌个液化气啦,接送小孩上个学啦……还不用办驾驶执照,不用交养路费……  相似文献   

12.
就在一百多年以前,天各一方的情人还只能“明月千里寄相思”,然而电话的发明却改变了这一切。现在,只需我们轻轻地按下几个数字键,远隔重洋的亲人须臾间就可进行直接甚至是“面对面”的交谈,电话这个神秘的“魔盒”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地球变小了。1847年生于爱丁堡的美国人贝尔,在医学院获得文凭以后,曾跟他的父亲一道教了两年的聋哑儿童,与声音开始打起长期的交道。正是这位与声音打交道的贝尔,改1876年3月10H,人类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传声的“电话”,它是今天电话的“鼻祖”。变了世界的面貌。有一天,当贝尔和他的助…  相似文献   

13.
在与父亲相处的30余年中,我的父亲有没有独自去听过戏,我不知道.我陪父亲"听戏",倒是有一次. 数10年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听大鼓书,听草台戏班子唱戏,或者看城里偶尔来放的电影.人们只要听说晚上哪里有放电影或者唱戏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兴奋,哪怕不吃晚饭,跑几里、十几里路,也要去看电影或者听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兄妹几个都会向父亲祈求,父亲都会说:好,你们去吧.但是他从来没有说带我们一起去.  相似文献   

14.
上下求索路     
韩济生  吴菲 《新远见》2013,(11):84-86
科学求索,永无止境。我出生于浙江萧山,这是一座在20世纪初就受到西方传教士垂青的城市。我的父亲也因为跟随传教士习医,成为萧山城里的第一位西医。但由于所学内容有限,他仅能做姜片虫病等流行疾病的治疗,未能系统掌握现代化的医  相似文献   

15.
唐·贝里克(Don Berwick)的儿童时代是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度过的.他经常在深夜被楼下大厅刺耳的电话铃声所惊醒.那是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而那郎时常响起的电话就在他父亲--一位乡村医生--的枕边.  相似文献   

16.
小翠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借这个名字,看一看农村孩子在城里的情形。 农村空了,除了老人和儿童,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包括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她们出来不光为赚钱,还因寂寞。空空荡荡的乡村,姑娘守在那里做什么呢?农村的女孩子离不开伴儿,女伴儿们进城了,自己也进城。农村青年进城并不因为城里对他们多么好,是耕地少,劳动力转移到有劳动的地方。譬如小翠。  相似文献   

17.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责任田开始有五口人的,那时父亲是民办教师,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所以,田里的活儿全靠母亲一个人干。后来,父亲转为公办教师了,哥哥夭折了,姐姐出嫁了,我也上了大学。家里的责任田最后只剩下母亲自己的。母亲的身体因为劳累过度落下了些毛病,父亲从学校回来,给母亲捶腿揉肩,心疼地说:“等我退休了,就跟你一起侍弄这几亩田。”1998年,父亲检查出患了食道癌,不久后去世,母亲扶着他的尸体号啕大哭:“死老头子,你不是说要帮我侍弄那一亩田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父亲死后,我和姐姐都想接母亲来城里住,她不愿意。…  相似文献   

18.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叶真正地理解、懂得母亲是在自己也做了母亲之后。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我这个虽是吃着商品粮而实实在在生活在乡里的孩子经常被村里的大人戏弄为“黑人黑户”。由于父母以感情作为纽带的婚姻基础,母亲的命运也在感情的颠簸中摇荡不定,...  相似文献   

19.
李晓 《乡镇论坛》2009,(33):20-20
在乡下老屋,他接到女儿从省城打来的电话:“爸,你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吧!”女儿的婚期定在四月。 他是一个身材矮小但很结实的父亲,只有这一个独生女儿。女儿十二岁那年,妻子因癌症去世了。妻子去世时,已经形容枯槁,癌变的痛苦折磨得她死去活来。她哭着要回到家里的床上去死,只为省下输液的钱留给女儿,够做一个学期的学费。  相似文献   

20.
刘英团 《乡镇论坛》2011,(26):29-29
“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批发商的一句话道破了如今农村食品供应的真实现状。当下一些农村小卖部,简直成了伪劣食品的专营店:“名牌”巧克力和果冻,在这里仅售1元,其中一些食品甚至已发霉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