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中国互联网将迎来第二次大战,我们搜狐确实处在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状态,如果再不爆发就会沉沦,就会被其他巨头吞掉。” ——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在谈及互联网未来发展时,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李立新 《经济论坛》2000,(16):27-27
今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宣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并购交易额高达1660亿美元,此举在全球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这是迄今为止最大一起并购案,也是因特网和传统媒体的第一次“了不起的结合”。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次兼并中,时代华纳公司近百年经营的家底被成立不到15年的AOL全盘吸纳,如今“虚拟”的网络业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吞掉传统的媒体业“巨头”,即网络经济的成功究竟借助了什么“魔力”? 一、网络业从虚拟走向现实 两家公司的对比分析结果很耐人寻味。从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3.
若干年前,我参与了我公司与另一家公司的合并工作,尽管在我看来世上根本没有合并这一说.其实过程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家公司吞并其竞争对手.有时是大鱼吃小鱼.还有些时候,一只拥有巨大优势的小鱼也可以吞掉十倍于它的大家伙,如蛇吞野猪.  相似文献   

4.
沈毅 《开放时代》2007,(4):88-104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情”实践本质上即为“义”“利”混合的施报过程,以象征性资源为主的“面子”实践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依“礼”行事之形式主义的“正名”特征,从而形成了工具差序性特殊主义之“人情”实践与象征和合性普遍主义之“面子”实践的糅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为特殊主义之“情感性关系”与普遍主义之“工具性关系”的不同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5.
象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 象为易之始源性范畴。把握“易之象”,不能借助概念思维,而必须借助“象思维”。 卦爻辞只是通向把握“易之象”的桥梁,还不是“易之象”的本质显示。“形象之象”、“卦爻之象”、“先天之象”乃是深入“易之象”必经阶段。“易之象”具有“本来如此”之性,为万物之始源,成万物之根本。作为“先天之象”的“易之象”,就是“太极”或“道”。“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就是使思维不断“开窍”。在概念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之后,“象思维”受到日益严重的“遮蔽”。“开窍”就是“祛蔽”,就是“反朴归真”,回到思维之源的“象思维”。“易之象”的终极,“太极”或“道”,其根底都系于“无”。“象思维”的“生生”,也完全系于“无”。只有回归到“无”的境界,才能杜绝一切僵化和异化的根苗。把握“易之道”有赖于天才和功夫。“象思”的路径,是不分主客,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之思。所谓“功夫,并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灵悟与提高境界。具有“无”性的“太极”或“道”,作为最高境界,乃是不可实证的实在。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精神走向“傻瓜化”,生活走向“动物化”。应当注意易之道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園(园)”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概念”之一。 现有对“園”的解释主要基于“囗”与“袁”组合的象形认 知,却存在谬误,且未能触及其本质。训诂是传统小学中 用来对汉字进行追本溯源的方法,将训诂学用于厘清“園 (园)”最为原始的音、形、义及其后世流变,揭示“園” 源于“圓”“圜”,最初是与“祀天”功能相关的“自然空 间”。从殷商至战国,“袁”逐渐代替“圓”“圜”中的 “員”“睘”讹为“園”,继承并扩大其字义。简化字“园” 亦有与“祀天”相关的“圓”“圜”的渊源,隐含了古人宇宙 观、时空观的传承。“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始终是“園 (园)”的基本内涵,是当今风景园林之“元”。  相似文献   

7.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五个转变得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教学实施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教学效果从关注“外在变化”向关注“内在发展”转变;教学评价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9.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段被符号化了的特殊时期,“80年代”正在陷入一场多方合谋的书写竞赛,事关“80年代”本来面目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被肆意改写和重构,其肇因皆在于对这一思想史上特殊时段的思想主线有意无意的背离。“80年代”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避免‘文革’的重演?”而中心论题则是“反封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是所谓“文化热”,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因此,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基于连续性、稳定性等“多性”目标,阐释“时度效”的内涵与特征,并在理清“时“”度”和“效”之间逻辑关联和相依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筛选“时度效”表征变量,重点刻画“时度效”表征变量与经济基本面变量的动态走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时度效”内涵极为丰富“,时”“度”和“效”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外在“冲突”表象,但多数情形下三者之间呈现“一致”属性。第二,“时“”度”和“效”之间既存在逻辑先导关联,也存在因果相依关系。第三“,时度效”表征变量的动态走势,很好地拟合和预测了货币政策当期松紧状态与未来调控取向,政府应根据经济中长期调控需求和短期目标侧重,兼顾“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调控效果,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立胜 《开放时代》2022,(6):107-123+8
阳明学“身家之私”“身家之累”“心安是家”“友道第一”“孔孟在家出家”这一系列“家”观念的提出,是由其“一体不容已”之仁学终极情怀而来。“一体不容已”宛若基督宗教之圣灵,成为绾接心学讲学活动所构成的性命共同体的纽带。被此“圣灵”所感动者“自不容已”地要突破“身家之私”的限囿,并与“同志”结为一“会”、一“孔氏家”、一“道”“学”“政”三位一体的性命共同体。这一系列“家”观念不仅为近现代中国“革”家之“命”的革命意识形态提供了“材料”和“凭借”,而且也为后者做足了“主题”上的铺垫工作,而“西方的冲击”则让这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断裂性”。揭示阳明学“家”哲学的现代效应,既有助于厘清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的内源性因素,也对进一步探索在现代性中究竟应当如何安顿儒学的“家”情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杨明  丘杉  刘毅  钱林霞 《新经济》2014,(10):28-33
一、“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内涵和战略目标 “一圈一带”中的“三圈”即“粤港澳海洋绎济合作圈”、“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阁”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带”即广东“蓝色经济带”。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点 2009年底,新版《党的建设辞典》出版,书名依旧很具官方色彩,但词条中却收录了大量生动新鲜的新词、热词:如“网络反腐”、“权力寻租”、“红色资源”、“竞争上岗”、“党内和谐”、“党务公开”、“党群联合致富体”、“党员联系户制度”、“两新组织”、“阳光公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论”原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论”原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成“元素效应”向“群体效应”;“间式反应”向“链式反应”;“各自为政”向“一盘棋”运作的转化。理顺、协调各系统间相互关系,实现关联机制的“一体化”;通盘运作的“立体化”;流程体系的“整体化”。加强“危机管理”,建立必要的防范应对措施,一旦发生危机,积极应对,变“危机”为“契机”。  相似文献   

15.
田天沐 《新经济》2015,(2):122-123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阐述高校师生关系的正确方向,“师德”是高校教师主体“爱心思想”的内在体现,“服务”是高校教师主体“爱心行动”的外在显示,“师德”是高校教师群体“内求团结”的和谐标准,“服务”是高校教师群体“外求发展”的和谐检验,“师德”与“服务”是教师用爱心连接学生的桥梁,亦是高校师生关系的正确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孙邦栋  邱易亮 《经济师》2003,(9):250-2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词。文章从解释“小康”的概念入手 ,对古代“小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诚”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中庸”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的要求。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要实现“中庸”就需要“正己”,需要“诚之”,“诚”的终极目标仍然直抵“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最高的哲学境界。“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一般方法论。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实现“中庸”即“执两用中”离不开“权”,即依据时间、地点、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态势来审时度势,权衡轻重与利弊。  相似文献   

18.
刘伟光 《经济师》2008,(9):27-28
“破产”可以翻译为“insolvency”或“bankruptcy”o但“insolvency”和“bankruptcy”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文章对“Insolvency”和“bankruptcy”的来源和含义进行了比较。回顾了破产拯救主义对“破产”概念的影响。分析了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对bankruptcy和insolvency的不同用法。最后,文章认为“insolvency”比“bankruptcy"更能涵盖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破产”。建议将中国的企业破产法的英文翻译中,尤其是翻译“企业的破产”时,使用“insolvency”表示“破产”。  相似文献   

19.
地脉文化也被称为地脉和文脉,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基石。根据地脉文化与旅游产品关系对比可以将旅游开发分为两类四型:(1)旅游产品扎根于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根基稳固、主次分明);(2)旅游产品脱离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左顾右盼、横生枝节)。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及旅游产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地脉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脉文化基础有 “海” “滩” “宜” “河” “港” “城” “工” “农” “山” “史”十大方面。 “海” “城” “山”的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 “农” “史”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农”“史”正在发展; “宜”(宜人气候、度假资源)表面发展丰富,实际潜力巨大; “河”(河流、湖泊、水库) “港” (港口) “工”(工业旅游)是被忽视或者发展滞后的地脉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郑健壮 《技术经济》2005,24(12):17-20
集群竞争力是基于集群内企业“协专业化”和集群“协演化”基础之上的“网络能力”和“联合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理论,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的实质就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它通过影响集群内部企业的“协专业化”而实现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