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技术通过利用脉冲交替电压,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电动修复技术中面临着阴阳两极严重酸化或碱化的现象,并通过脉冲电压,以较低的安全工作电压获得高电压下的电动效果。通过电动力学和电化学效应,将污染物从土壤颗粒物中分离出来,并将长链的污染物降解为短链的污染物,从而为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在1个月左右,单环苯系物浓度可由40 mg/kg降低至4 mg/kg左右,污染物浓度去除率达到90%,四个月左右,污染物浓度接近实验室检出限。对多环芳烃而言,在10个月的中试时间内,污染物浓度可由2 042 mg/kg降低至21 mg/kg。  相似文献   

2.
目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并且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概念,然后从重金属、微生物、农药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方面分析了具体的应用,最后探讨了优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应用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厨房垃圾处理技术,具有污染率低、处理方法简单的优势,备受国内外相关人士的重视和欢迎。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对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越来越多,但部分工程因为电耗高处于停运状态,使农村生活污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近年来,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日益成熟,已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机结合,可有效降低能耗,减轻政府或村民的用电负担,使工程正常运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美化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能源的大量使用,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当前,部分工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不注重对废气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将大量污染气体排入大气中。在大气污染层面,无论是颗粒污染物还是气体污染物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污染面广,呈现出扩散性。人们要根据污染物扩散的区域性和整体污染的特性来综合考虑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根据污染大气的地域性环境特征制定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有毒重金属对环境的严重威胁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其毒性,以符合技术处理标准。综述了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可行性,介绍了新型吸附剂吸附技术、膜过滤、电渗析和光催化等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同时评价了这些技术在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自来水厂需要对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居民用水安全要求。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主要是降低水的浊度、色度和减少致病微生物。若原水受到污染,一般用臭氧+活性炭工艺来去除有机污染物。这些工艺处理原水的稳定性不佳,会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因此,水厂可在虹吸滤池后增设超滤膜+纳滤膜处理工艺(其中超滤膜起到纳滤膜的进水保障作用),进一步对原水进行深度处理,提高自来水的出水质量,保障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8.
苯系物普遍存在于石油以及由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释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本文介绍了苯系物污染现状及其危害,通过对比现有苯系物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苯系物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厌氧和好氧两个方面总结了微生物降解苯系物的机制及降解途径,研究了降解苯系物的微生物以及苯系物在微生物降解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工业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若不经过相应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水处理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本文在污染水体的现状及处理技术方面做出相应探讨,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废气处理是现代工业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有效减少化工生产污染物,降低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具有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循环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以污水处理厂为例,着重对恶臭废气的处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达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升污水净化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石油碳氢化合物目前是环境中最常见的污染物,而油田、焦化厂、固废拆解厂等场地容易受到碳氢化合物污染的威胁。相较于其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效益高、可完全矿化等优点,因此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碳氢化合物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战略技术。本文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参数、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典型细菌对碳氢化合物的降解潜力,为更好地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帅  张淼 《科技和产业》2019,19(9):90-103
林产品认证标准制度、认证标准程序和污染物处理是进出口林产品标准样品认证的主要内容。在总结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考虑区域存在异质性,分别对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进出口林产品标准样品认证对污染物处理技术影响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2008年至2016年,林产品财政支出对于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在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林产品财政支出对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中,前沿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大于效率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对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林产品财政支出对前沿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对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林产品财政支出对于前沿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东部地区的林产品财政支出的作用突出在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方面。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日本川崎制铁所采用气化熔融工艺处理固体废物.对气体改质,降低二恶英排放量;对熔渣均质化,回收其中的铁、铜和锌等金属材料,使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理,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燃煤电厂更好地处理脱硫废水,本文对脱硫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脱硫废水中污染物多、离子浓度高,目前多采用化学沉淀法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污染物处理技术,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与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土壤、水体、空气等系统中已经富集了多种类别的新污染物(ECs),并通过持续的积累含量不断增加,对居住环境和生态体系造成危害。环境中痕量新污染物精准富集是开展这类污染物风险评估及防控的前提。探讨环境中新污染物类别及分析现状,并汇总当前成熟的前处理方法,分析其不足与局限,并提出展望,为环境中新污染物检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污染的排放总量逐年减少,文章利用1995—2009年行业数据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技术进步对我国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环境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处于门槛值之内时,环境技术进步通过扩大产出增加了污染排放,当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门槛值后,环境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更加显著,从而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文章的结论还证实了我国目前处在环境库茨尼茨曲线的右侧。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科研人员和生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芳烃生产物耗、能耗以及产品质量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为物料处理复杂、单元装置多、流程长的炼油化工装置,芳烃装置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并且含苯的污染物具有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芳烃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为例,对石化芳烃生产技术环境保护进行分析,旨在提升石化芳烃生产技术的环境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8.
1、背景技术沤麻是目前对麻类作物脱胶处理的主要加工方法,特别是利用恒温水沤麻时,由于其恒温水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地繁殖环境和条件,使麻类脱胶效果达到最佳。但是,在我国的麻类研究单位中还没有温水沤麻设备,在进行麻类纤维含量测定时,必须把待检测的麻类样品送到麻类加工厂与工业生产麻类材料一并完成沤麻处理,不仅用麻量  相似文献   

19.
砷、铜、镉、铬、镍、锌、铅、汞等重金属具有毒性、不可降解性和持久性,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工业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将污染物迁移到空气、水、土壤和生物圈等环境中。重金属在水生环境的溶解度高,极易被鱼类和蔬菜吸收,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积累。本文综述了废水处理的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处理效率,以推进工业废水治理。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普遍有待进一步强化“系统性”和“用户思维”的问题,在创新创业生态领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视角”,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提出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从核心要素、区域环境和核心支撑3个大层面设计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核心要素层面主要从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其他创新创业核心主体等方面进行评价;区域环境层面围绕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核心支撑层面主要围绕政策支撑、政务服务、中介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