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共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文化共生型教师的养成是在此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可通过树立文化共生的专业理念,掌握有关文化共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同群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关专业学科与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知识,形成主动适应文化、文化合作、文化自觉等专业能力,实施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综合化的教学实践、日常化的教师研究等专业实践,蓄积教师的教育力量,加速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领域有几个理论问题亟须新的理解,以适应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民族教育概念理解已经走出了那种以主体民族为视角的观点,修正了过去单一注重现代教育的观点,开始将民族教育理解为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民族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两种语言及教学的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在充分考虑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支持和民族语言的使用、民族成员的双语态度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双语教学的科学政策。多元文化课程是在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下,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正在发生着转移,这种转移是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移,这种转移亦是由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向特殊政策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支持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我国民族教育双重性,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挖掘和选择民族生熟悉的生境文化知识,所计划并开展的一种贴近民族生生活,有助于民族生发展的课程实践活动。多元文化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关注民族生在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多元文化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课程,确立开放、多元的课程评价观。坚持人文主义的评价取向、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发挥着激励、质监、调控与甄别的功能和作用,其目的在于诊断问题,促进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不断规范。  相似文献   

4.
民族教育研究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作用。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的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研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坚持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有: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深化研究,民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课程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聚焦MOOC带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影响,从MOOC本质及当前民族文化MOOC发展现状着手;从提升地方性知识的本土教育价值、切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突破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有制度制约三个角度阐述MOOC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长尾理论"剖析这一实践行动的思想基础;以基于知识视觉化的资源数字化为其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了联合开发、推进国际化、注重协作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从改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的共生环境;构建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多元创意供给主体;结合资源优势,寻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等三个方面实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我国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适应就显得尤为明显。而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必然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不仅关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关乎人际关系与校园和睦,并且关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三年,本文基于灾后重建的成果总结及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从实践层面梳理了乡村绿道生态建设和文化职业教育培训之间的紧密联系,总结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统一加强调研规划和多元培植乡村旅游风貌,依托实施项目和教育培训,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大量涌入我国,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本土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一经接触到西方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就不加批判甄别地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拿来,移植到我国的民族教育之中。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种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只是在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必须让理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民族关系历史脉络之中,具有高度的本土契合性,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性转化,以便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有两大文化圈:一个是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圈;另一个是以回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并以此来加强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曾面临十分尖锐的国内外民族矛盾,毛泽东领导人民成功地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联合各少数民族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正确处理同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新型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创业的时代呼唤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论述了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适应"新苏南模式",应运用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弘扬"三创"精神,应围绕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对于财经高校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诚信、和为贵、道义、廉洁等优秀伦理道德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道德指向,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13亿民众是文化产业的广大市场。为此,要从关键性内容着手,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定位开展财经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社会考察、结合校园文化多个方面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必须加深对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内涵的理解,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联系上海商职院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发挥 有限德育课程作用,拓展无限德育时空,优化教育资源,多维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积累起来世代相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就等于丧失了自我。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特色逐渐衰弱,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加深,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实践功能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归宿在于实践,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技能培训,因此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和促进实践。当前,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着实践功能化阻却之情形,根源在于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必须统筹理论教学的多元要素,努力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支持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日益成为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美国阿拉斯加土著学区的"文化数学项目",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有机整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体现了一种"针对文化的学校教育"理念。边远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应当充分重视文化适切性和本土内源性,并与现代知识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