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正非试图把华为从“狼性组织”变为“狼狈组织”。他通过《华为基本法》,以一个人的思想聚集一群人迈向一个目标。他以全员持股制度保证了华为15年的繁荣。当他意识到很多企业垮在管理难关,他抛弃“中药偏方”改吃“进口药”。至今,华为的成长仍系于他一人的胆识与能量,这位老英雄还能主宰新华为吗?他正在经历自我革命的苦难历程,同时他感到危机正向华为走来  相似文献   

2.
华为是一本让人想读但又读不透的书。这缘于华为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其长期以来的低调.使华为的成功之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难究其理,只能从《华为基本法》及任正非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文章中去洞窥点滴,于是,《华为基本法》似乎成了华为的一个象征及引领其成功的圣经。其实,《华为基本法》是一个历史产物,她只是华为在十年以前,为了适应经营环境,为了解决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华为基本法》最初起源于华为老板对于工资制度的困惑,最终使华为摆脱了靠个性权威治理企业的时代。在1995年前后,华为老板任正非遇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公司已经发展到千人规模,工资单上的很多人他都不认识,该怎么给他们确定工资?能不能让专业人士做这件事?于是1995年,华为成立了工资改革领导小组,请来了某大学管理学院退休的院长来主持。  相似文献   

4.
在新《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前,媒体上热炒的莫过于“华为万人辞职事件”,大批华为员工被要求重签劳动合同,工龄从零开始计算。紧接着,华为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工龄在8年以上的员工可辞职后再上岗,从老员工变成“新人”,同时获得一笔补偿金。  相似文献   

5.
蜂群战术     
任正非 《商界》2010,(2):2-2
在2009年这最为困难的一年,华为的重要变革是从过去的集权管理,过渡到分权制衡管理,让一线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以适应情况千变万化中的及时决策。这种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已让绝大多数华为人理解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6.
华为戏法     
《三联竞争力》2007,69(12):17-17
2007年11月22日,华为一位员工表示,华为员工“先辞职再竞岗”事件已完全结束,所有的员工都已进入正轨工作。另据悉,事件所涉及的5100多名员工中,100多人没有续约。  相似文献   

7.
赵云 《中国品牌》2014,(5):90-91
2013年是让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满意的一年。虽然“下课”的传闻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来那么一次,但坐在华为终端会谈室里,他说:“我还在。”在余承东接手华为终端部门时,华为终端的全球品牌知名度低于5%,而2013年“这个比例是52%,华为终端有了很大变化。”“行业正处于一个洗牌期,有些公司将消失。”他说,“4G的来临,对我们是—个机会。”  相似文献   

8.
谭骥 《大经贸》2011,(2):41-42
云计算,这个词已经不再让人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云计算?似乎很多人都讲不清楚.事实上,按照华为内部人士的说法,华为做云计算也是在尝试.的确,云计算对于国际巨头思科等而言,也是一项比较新的业务. "云计算将改变整个信息产业."在任正非的眼中,云计算就代表了华为以及行业的未来.引路人,华为在以往更多的时候扮演的只是跟随者...  相似文献   

9.
丘慧慧 《中国市场》2009,(46):69-69
<正>华为以何种"育人"以及"驭人"之术将一支数万人的本土军团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国际之师?1999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与新员工的一段调侃式对话中说道:"华为公司都是三流人才,我是四流人才。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政府机关、跨国企业,三流、四流的人才进华为。只要三流人才团结合作,就会胜过一流人才,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中国品牌》2015,(2):22-23
在2015国际电子消费展(CES)上,看似无奇的华为展台,背后或许折射了华为2015年的相关策略:美国以运营商为主的市场催生的中低端需求,与华为产品结构"向上走"间的矛盾待解;展台上的可穿戴设备已成华为下一个发力市场,而展台上的万物连接区,包括车载市场等,如今同样已成华为的战略方向。对于很多人来说,华为是一家"怪异"的企业。若干年前,当华为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  相似文献   

11.
宗宁 《商界》2014,(1):32-32
互联网手机的变局还在继续,华为将荣耀独立,一方面作为电商品牌为荣耀手机产品的销售担任主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华为布局电商的关键一役,拟定对手为小米。华为能依靠耐力悠长在电商中占位成功么?  相似文献   

12.
《电脑采购》2006,(20):12-12
华为在电信业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但是一直以来。华为的产品都集中在电信设备领域,普通人尽管一直在使用华为产品的服务,但是没有机会直接接触。近期华为接连出品了几个终端机型,无论从功能和外形上都可圈可点,技术上更是不在话下,价格也很合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位用户的亲身体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互动     
在采访华为荣耀前,有个问题萦绕在我脑际:对一个企业来说.“基因决定论”是一条铁律么?脱胎于B2B思维模式的华为的荣耀事业部,能否真的完成B2C的转型?在华为荣耀开放了所有部门的采访资源,和我们做了长时间交流之后,我们至少可以明确的是,华为正在改变,而荣耀就是这改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4.
任正非 《商界》2006,(7):20-21
这是一篇难得的奇文. 华为与港湾网络的是是非非,已经成为最近中国企业界的焦点之一。极富戏剧性的是,一度水火不容的华为与港湾网络竞然爆出合作的新闻,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曾经对手下叛将李一男发出“追杀令”的任正非,这一次大度地发表了一通令人感叹不已的演讲: “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边琳 《大经贸》2006,(5):88-89
从华为的发展历程看,注重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是华为的主要的成功经验之一,而华为与国际互联网设备供应商领头羊思科的诉讼案,成为华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绝好舞台。  相似文献   

16.
刘灵君 《大经贸》2011,(2):39-40
在未来的5-10年的发展过程中,华为很有可能不再是以前大家心目中的华为。2010年,任正非一如既往反思似的言论,却透露出不一样的信号。从外部的形象看,华为正在将自己的心灵打开,让更多的人了解华为,而从内部业务上看,华为的业务未来会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刘灵君 《大经贸》2011,(5):82-84
华为与中兴,是中国电信设备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全球化的企业。因为都根植干深圳,而且成长的路径以及业务的相似,它们被人称为同城兄弟。也许正应了一句老话,"亲兄弟明算账",华为和中兴  相似文献   

18.
今日和末日     
华为:诺亚方舟与末日管理 华为是一家狂飙突进的公司,但又是一路哀歌的公司。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现在我们又读到任正非前不久与华为2012实验室的十部和专家的长篇谈话记录。我们可以把这篇充满激情又异常冷静的谈话冠之以《华为的2012》,或者干脆称之为《华为的末日》。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三个人都是华为出来的,在华为有过四到五年共事经验,可以说团队构成有共同点,每个人的背景又有不同。比如洪总是非常资深的领导层,是华为这些年成长的亲历者。钱昱做过市场,也做过对外技术合作,她离开华为后到沃顿商学院进修MBA,接着到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富达国际做风险投资,投过很多优秀的公司。我个人是从国际法律主管到首席律师,包括做一些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参与了华为跟思科打官司的整个过程。离开华为以后我到硅谷,加入威尔逊律师  相似文献   

20.
跻身世界五百强前五十三位的华为公司,业务范围广泛,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广受好评,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成功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发展,管理组织结构由“独立式”向“融合式”过渡,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应用将“零瑕疵”理念贯彻整个质量管理流程。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全流程管控是华为的品质保证,也是消费者信赖华为的理由,更是华为发展壮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