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形成工业化基础上的产业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讲: 1.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企业规模上,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的来说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中小企业。因为:(1)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的供给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缓解劳动力过剩有重大的作用。据测算,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进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常态下,为有效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6~2015年的三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月度出口数据,采用干预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出口退税率与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额占比正向相关;出口退税率的政策边际效果逐渐减弱;出口退税率对提高纺织纺线及织物和鞋类的出口占比有正向作用但不显著。通过调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进而促进其产业增长的政策目的难以实现,反而客观上延缓了我国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整步伐。建议整体降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细化产业出口退税率、积极寻求其他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相对较低的出口退税率"倒逼"生产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3.
李丽 《经济与管理》2004,18(7):34-35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必要的选择。从产业发展优势的角度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但仍然存在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和企业自身竞争力弱、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只是相对的、劳动力技能整体偏低等隐患,因而必须把握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质量上,贸易质量是经济质量的重要内容。基于产品质量指数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美制造业近十一年来的双边贸易产品质量。研究表明,在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关系中,从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中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28个制造业中,只有烟草加工业中国总体上处于高质量贸易地位,其余产业中国则处于低质量贸易地位。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质量相对美国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对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讲,中国相对美国的贸易质量表现出恶化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相对质量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至关重要,目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促进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优化升级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宜盲目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中西部转移,继续大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  相似文献   

6.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二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场所,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必须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才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并指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要素异质性产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测算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技术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来反映两种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协整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从短期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阻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从而限制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为0.769758,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的3倍。因此,从长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上述结论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并指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要素异质性产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测算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技术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来反映两种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协整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从短期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阻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从而限制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为0.769 758,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的3倍。因此,从长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上述结论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澜 《当代经济》2003,(12):44-44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背景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背景。近年来,由于工 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全 球工业经济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劳动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 加工工业转移尤为明显,这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知识性劳动密集型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利用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大力发展玩具、鞋帽、服装、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获取比较利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供求规律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困难重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一、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困境困境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出口总额的边际贡献率下降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主要来源,也是出口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下降,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出口总额的边…  相似文献   

11.
结构调整已成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其间必然有旧思维的束缚,也有新思维导致的误区。为此,笔者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跳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思维定势,分阶段恰当发展、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无疑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但是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消失,更不能误解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全部淘汰。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公共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还难以用资本、技术替代或替代不经济的产业。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用工难、融资难和出口难等问题,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护农民利益、推广社会责任等更好地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勇 《财经研究》2002,28(8):64-70
加入WTO后,就业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技术进步,又要兼顾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长期的稳定。本文就入世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问题的探讨,来说明入世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及比较优势退位问题,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应当继续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当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优化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上效益化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可能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生产地区转移和降低制度成本等。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率上涨,最终达到增强本国产业和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宋伟 《时代经贸》2009,(11):56-57
科学发展在经济方面最基本的表现应当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不足的中部地区应该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扩大内需,为中部地区乃至垒国的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已有研究证明要素价格上涨是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直接原因,而城市要素价格变化又可归因于城市的本质即聚集经济,因此,我们建立了聚集经济理论和要素禀赋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根据该框架,北京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据也表明,进入城市化后期,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增长缓慢,其相对价格上涨,而资本和技术要素的供给增长较快从而相对价格下降.在各产业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情况下,密集使用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的产业,包括土地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城市中的比较劣势产业,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被迫逐渐转移出城市.  相似文献   

18.
欧美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看,主要新动向是: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的要素结构从过去追求技术资本密集型向重视劳动密集型调整。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积极调整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是:完成第一次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使其占主导地位;调整产业结构,与世界总体产业格局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和循环;使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十位,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