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标识设计与文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同步的。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体现。它源于生活文化,涵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类。一个民族,必须要有最持久、最稳定、最显著的文化根基,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即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反映,又是社会的变迁。民族融合的写照。地名之所以属于文化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风土民情和古今史证,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中,10年的时间可谓电光石火般短暂;但改革开放后的每一个十年,都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赞美辉煌。2002年至2012年,同样注定是不平凡的十年;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为民创造财富,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10年;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为描绘新世纪蓝图,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化的提速,人类正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战胜挑战,开辟未来?周海成《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崭新的视角提示出国界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规律: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贫困、环境、战争、灾难、人口等一系列问题的障碍,大融合、大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向大同是人类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崔佳源 《魅力中国》2014,(1):119-119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文明积淀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建筑装饰风格反映着别样风情的时代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它还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被社会确认。  相似文献   

6.
胡国利 《黑河学刊》2005,3(2):16-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人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政治发展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化的提速,人类正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战胜挑战,开辟未来?周海成《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崭新的视角提示出国界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规律: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贫困、环境、战争、灾难、人口等一系列问题的障碍,大融合、大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向大同是人类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设计离不开审美,产品应该是有用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技术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随人类科学技术的历史而发展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学技术水准所能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9.
陶晶 《魅力中国》2013,(10):87-87
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民族声乐艺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宗教,爱情,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方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论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崔江盼  李培  倪炎 《魅力中国》2011,(10):307-307
引言:设计源于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在各个特定的时代.民族地域中产生发展。设计文脉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发展的,是一定的延续.继承和创新,是人类的精粹,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后代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并不断的发展.创新,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文化的传承上.民族的不同上地域的差异上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郭兴华  陈谦 《发展》2007,(9):56-56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在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城市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凝聚了华夏5000年灿烂文明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信息化既是信息领域传递、分配、使用的划时代进步,也是对产业、经济、社会乃至人的发展的一场革命。信息化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为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提供历史的契机。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自身有着显的阶段性,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信息化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社会由茹毛饮血的洪荒野蛮而步入初始的文明,当社会财富出现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古锁便应运而生。可以这样说,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何辉强 《魅力中国》2010,(34):206-207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始终是作为群体而生存的,马克思在对人的问题考察中,把人作为“类”的存在来研究的。以八的本质、人性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解放必要性。从人的自然进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发展来分析人类自我解放的过程。从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得出人类的真正解放,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史玉成 《发展》2008,(12):100-10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建立在入对自身能力以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基础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环境价值观经历了自然拜物主义的宗教自然观、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几种不同的观念形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以其秉持的发展、持续、公平、和谐等基本理念,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人类环境价值观的当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让节约成为我们整个生活的一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抒望 《宁波经济》2005,(10):31-32
节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它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姜庆丹 《辽宁经济》2010,(11):90-9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是"人类解放","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发展观便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张杨 《魅力中国》2010,(3):317-317
民间民族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民族)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20.
黄喜生 《改革与开放》2013,(9):67-68,7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民生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具体化。文章先后阐述了人类解放与民生发展的丰富内容,并论述了人类解放与民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揭示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