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林海 《活力》2011,(5):157-157
视角.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又称作角度、视点、观点等。事物本身都是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视角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报道的视角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选择最佳视角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创新消息报道角度的方法很多,本文.笔者试图探寻横向视角中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怎样创新和突破一直是业界高度关注并不断实践的课题。视角选择是实现以事说理、以小见大、以微观反映宏观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文章从三个方面选择报道角度:从群众的角度落笔,采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采写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从大局角度出发,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彰显新闻报道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不同角度的新闻,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着不同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雪芬 《活力》2013,(10):77-77
社会新闻是突出反映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的报道。由于它能真实快速反映人们身边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及各种人物,因而受到人们青睐。各类媒体都特别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如何看待社会新闻的选题和采写.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无小事,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等,一项项扎扎实实的民生举措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积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百姓语言,报道百姓身边事儿,民生新闻真正实现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生活添彩。  相似文献   

6.
隋安娜 《活力》2012,(19):129-129
时政新闻在宣传大政方针时要确立平民化视角,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在同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维护人的主体性,任何新闻题材,只有放在人类发展或人性的背景下确定报道的角度,才能创作最有感染力的作品.当前时政新闻要把报道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用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节目处处体现采编者的良知与责任,并融合情理、道义和品格,强调思想境界、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从百姓小事挖掘大主题.  相似文献   

7.
莫菲 《活力》2011,(11):213-213
作为一种电视新闻形态。民生新闻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它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以“以民为本”为传播理念,“平民视角”为叙述方式。倡导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原生态。受到人们的欢迎。引起了各级各地电视台办民生新闻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各个城市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现象,民生新闻在各地方台仍然有着较强的收视地位。但与此同时,其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琐碎。民生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内容琐碎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一句话新闻     
《中外企业文化》2006,(4):90-90
近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在杭州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酝酿一年多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9.
邹慧颖 《活力》2014,(10):87-87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如何让采访的“场”更具能量?采访前和采访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在“家事新闻”采写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安雅心 《活力》2012,(6):203-203
角度,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角度不同,视点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因此,记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1.
伊欣 《活力》2013,(4):123-123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  相似文献   

12.
史国立 《活力》2014,(7):130-130
在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做出“异质化”的内容来?央视《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思路--卖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楠 《活力》2012,(15):57-57,62
“为什么一部好的电影总能引人入胜,为什么人们会情不自禁的进入电影设定的情境,感受片中人的喜怒哀乐?因为电影就是他的眼睛,她的眼睛,他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电影通过镜头这个特殊的眼睛,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也看清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4.
孙锐 《活力》2011,(12):245-245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电视的功能也越来越被人民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因此民生新闻的诞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更好地体现了电视众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喉舌功能、引导功能、监督功能。民生新闻节目在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消费     
姜垌羽 《活力》2014,(10):84-84
今天中国的传媒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不仅是新闻的娱乐化,更有包括党报在内的传媒生存危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传媒内容的低俗化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传媒正面临着这样的复杂语境。一方面是中国加快融入世界体系;网络使知识实现超越时空的极速和无界传播;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成为大众的日用品;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向着以“电视为中心”的图像化转向。这一切都显示今天的传媒行为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媒介自身的言语行为,而是在全球跨文化、跨文明传播中携带着数字技术的各种权力资本激烈冲突的社会信息交流复合系统。另一方面中国自1992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社会运行体制到媒体管理机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话语;从国家政府到市民社会。新闻从话语霸权的神坛上一步步走向百姓言说;新闻形态从严肃、端庄日益坠入娱乐、庸俗等等。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社会消费日渐繁荣影响的结果。新闻的属性和本质受到了当下社会复杂的消费语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新闻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闻由受众关注的事件报道转为新闻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反映,新闻是娱乐,新闻需要策划;另一方面是新闻的形态由传统的文字中心变成图像为中心;新闻结构也由“倒金字塔结构”转化成“故事性写作”,毫无疑问,新的新闻传播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16.
杨光  杨宏菲 《活力》2010,(8):350-350
谈到新闻报道道角度,有人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画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他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森林火灾,由于扑救及时,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森林防火,二是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编采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主题视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为据来确定选材视角。如果以森林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于乱扔烟头方面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郭丹 《活力》2014,(1):31-3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的传达对新闻来讲绝对是致命的伤害。新闻错误信息的传达对受众、对社会所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可怕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度呢?它是指某一新闻事件从发生背景到发生过程及产生的结果经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编辑,最终通过发布后在受众那里得到的认识、理解和反馈与新闻事实本身的比照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春晓 《活力》2010,(21):140-140
在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  相似文献   

19.
陈涛 《活力》2012,(9):57-57
早在解放前的《申报》就已注意到民生新闻报道,并开设有《市井新闻》这一栏目。而电视类的民生新闻出现得更晚。2002年《南京零距离》走红后,因其特有的编辑思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民生新闻的高潮。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民生类新闻的平民化表达更具亲和力。以往的新闻报道。百分之八十的报道遵循着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尤其是独特的“新华体”和“上帝的全知全能视角”,让受众感到漠然,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传统的新闻成为普通百姓眼中的“鸡肋”。如今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编辑风格摆脱了刻板严肃的包装,以轻松休闲的包装形式,根据新闻的内容表现出喜怒哀乐,敢于引导舆论,表达心声。  相似文献   

20.
董士涛 《活力》2011,(14):99-99
作为一个新生的新闻类节目.民生新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已经十多年了。期间,民生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中变化寻求发展。但是民生新闻的概念至今仍然比较模糊。更没有确定的形态和确定的范围。从业者仅仅依靠自己对于民生类新闻的理解,参照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样式进行制作。这样就出现了许多看似相同的民生类节目。那么民生类节目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