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先育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4):107-108,130
从英汉两种语言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拟人修辞格的运用、作用及其与其他修辞格的联用等方面,阐述此种修辞格是如何加强、修饰和美化语言,增强其抒情描绘的艺术感染力及其表达效果,从而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的。  相似文献   

2.
就英汉“移就”修辞格进行比较,并就其功能与其他相近修辞格进行对比,使人们对其能够更好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部分在于他在语言运用中别出心裁地采取了多种修辞格,这一点在其《哈姆雷特》中最为明显。《哈姆雷特》的三个典型中译本,有9种修辞格的翻译,因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柱式都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研究价值。基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柱式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文章从中西柱式的材质选择、色彩装饰以及比例结构等方面介绍中西柱式的异同,从中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思想缘起以及所蕴含的独特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唐代塔铭里具有大量的志怪因素,其主要原因应该归结到六朝那些佛教意味很浓的志怪作品的影响。但唐代塔铭里的志怪因素和六朝的志怪作品有很大的差异,六朝志怪是以宣教性质而存在的,而唐代佛教由于自身的变革,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与禅宗相关而又有审美取向的知识阶层。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规则的习得到运用语言规则的知识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有一个相当的距离,跨越这个距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有待于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从自觉对比法走向交际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人才培养从根本上应该是翻译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本身则具有顺自然性、跨时间性及渐续性特点。现阶段,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教育资源过度投向高校,出现投入大,产出小等问题。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建立应以对翻译能力本质特征的认知为出发点,翻译能力培养应依据学生个体成长阶段特点及能力发展特点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社会环境共同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翻译人才培养的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诗论的主流是政教功用论,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主流得以转变,在从政教功用到审美娱悦的转变中,钟嵘的《诗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只重“术”不重“人”的现状进行批评性分析,提出关于二十一世纪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建设性构想:目中有“术”,心中有“人”,能力与人文并举。  相似文献   

10.
"词为艳科"的词学观念是基于词作内容大多是"以清绝之词"助"妖娆之态",它大大地限制了词的品位和书写内容。词作书写内容的改变和扩大并不始于"苏门四学士"的贬谪词,但他们在贬谪期间的词作成就无疑在书写内容方面推进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汉英语言对比,尤其是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现象的对比,是汉英翻译学习的有效方法。本文就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用法又最为相近的几种修辞手段做了详尽的对比。这些修辞包括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还有夸张、拟人和反语。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每个民族都在用植物比喻,丰富美化着自己的语言,但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文化差异。了解比喻的美需要了解文化,这样才能真正体味比喻的美。  相似文献   

13.
移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段,它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英语中的Transferred Epithet与汉语中的移就是相互对应的辞格。该文从定义、表现方式、表达效果及与拟人修辞格的区别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化赋予了颜色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颜色不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广告的英译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广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过程,重在传递和突出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的信息和功能。汉语广告英译有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删减法、增补法等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该文就similes(明喻)的定义,类型及运用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实证分析了英汉语言在明喻使用中的异同,进而分析了英汉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从纯美学和美学语言学角度得出分析结论。明喻使用上,英语使用者与汉语使用者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一)从纯美学角度来说,明喻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其共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是来源于审美价值的民族共性与民族差异性。(二)从美学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差异性源于英、汉语言使用者美感要求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使用者在审美过程注重语言性环境和非语言性环境因素在程度上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作为比喻的一种类型,二者的基本结构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汉英明喻中比喻词词性相异带来表达结构的不同和喻体位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视角探讨英汉之间的互译性,旨在说明英汉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完全可译性,但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均可被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译是一种暂时的不可译,译者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原作命脉,就一定能使译文神形兼备。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英语介词及其结构与汉语介词的比较,提示两在各自语言中数量和使用频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英语介词结构在译成汉语是否有一定的汉语结构与之相应,试图寻找出汉、英两种语言而深层结构上的互通或互译之处。  相似文献   

20.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植物隐喻存在着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在英汉互译时,产生了可译性、相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现象。译者应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量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