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红平 《北方经贸》2021,(3):26-29,79
福建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宣称自2020年起,拟对中国等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会对福建省的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冲击。基于30/60/85美元/吨CO2三个级别的碳关税,实证评估美国征收碳关税对福建省主要10种出口产品的影响。受冲击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碳密集型产品,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而受冲击小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碳密集型产品,例如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等,但一些非碳排放密集型的产品也会受到严重冲击,从而揭示出碳关税对福建省出口的冲击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最后,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使用中国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日本2000年、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碳强度进行了测算。然后选取典型产品,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中日两国的货物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除钢铁及其制品外,其他产品的碳强度均高于日本;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碳强度越高,而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与碳强度无显著关联;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明显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碳强度;机械制造业存在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现象;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优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3.
鞋类产品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在出口结构中占很大比例。据统计,我国鞋类出口量达到世界总出口量的65%左右,出口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一位,主要的出口市场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但我国鞋类产品的出口结构一直以贴牌生产和低档次鞋为主,出口鞋类的质量也一直被国外客户所诟病。笔者拟以吴江地区出口鞋类产品为例,结合多年的检验监管工作经验,提出一些扩大鞋类产品出口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统计分析,研究后危机时代温州、晋江、东莞外贸企业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温州出口产品附加值稍有提升,出口市场更为多元化;晋江货值提高,品牌输出更加积极,新兴市场出口量增幅较大;东莞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有所增加,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出口增加迅速。针对三地目前外贸的优劣势情况,提出新环境下企业、产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策略,企业品牌建设急需加强,产业物流、产业协会有待完善,加强政府服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周亮 《国际市场》2010,(7):75-78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鞋类产品出口量达到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左右,出口量和金额占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鞋类出口的大国,主要市场是美国、欧盟、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和中国香港。从国内来讲,鞋类是我国十大出口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海英  钟莹 《商业研究》2023,(1):98-107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市场化手段。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SDM-DID)和中介效应检验对其减排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作用路径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存在高-高排放、低-低排放地区聚集的空间特征;两种碳减排政策在考虑空间关联性后仍然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试点省份周边地区能借助试点省份的政策红利实现碳减排,而“碳税”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存在“污染天堂”现象,碳排放权交易能通过促进工业结构低碳转型、改善能源结构来实现碳减排,“碳税”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来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的DEA模型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出口绩效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28个省2001~2013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估,并就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起伏变化较明显,上升幅度不大;全国范围内地区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较低;出口开放度、要素禀赋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为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强度和出口企业规模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8.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杨来科 《财贸经济》2011,(7):70-77,136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出口产品及市场相似度指数测算浙江与主要出口省份的出口产品及市场结构,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Index)和贸易专业化指数(TC Index)评估浙江与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浙江与其他4省份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低,但出口市场相似程度较高;从产品类别看,浙江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从横向看,浙江相对其他四个出口强省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多数产品的RCA指数值位列前三,但要警惕"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较少,RCA指数较低,总体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只是我国挖掘机行业在国际市场发力的第一年,未来还将有巨大发展空间。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子行业,虽然出口量不大,但在整个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挖掘机一直是我国相对生产能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大多数产品依赖于进口,而出口开始在全球打开局面,也只是近5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边投入产出模型和单边投入产出模型比较计算了1996-2004年我国16个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CO2的排放情况,并采用贸易隐含污染平衡(BEET)和环境贸易条件(PTT)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步差分广义矩估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从而寻求我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碳排放基本需求,既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同时保护环境,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一,建立健全包括总量控制制度、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和监督与评估制度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短期内以免费分配为主,远期采取拍卖分配方式,过渡期采取混合的分配方式;第三,实施碳排放权分级管理,由中央负责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增加地方政府在排放配额管理方面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影响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计量分析方法与因素分解法,选取我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及1998年和2007年两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定量测算了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和,总效应为正,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我国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1995—2009年陕西省三大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及六大部门碳排放变化情况,以及该段期间内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与能源结构三大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从中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陕西省应调整能源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的同时,必须发展其他形式的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17.
碳关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对象上的歧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主体的广泛性等特征。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由局部均衡分析知,碳关税不但会对我国工业产品这个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对我国整体福利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应在国内开征碳税,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积极参与碳关税的制定;我国企业应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施低碳战略,以应对碳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碳排放的基本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结合黑龙江省碳排放相关数据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及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2000-2011年期间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拉动贡献率与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抑制贡献率间差距在逐年拉大,而能源结构的现状也对人均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这致使其抑制作用难易抵消其他因素对人均碳排放水平拉动作用的影响,全省人均碳排放水平没有减缓增长的迹象,依然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与挑战。而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则是黑龙江省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