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开发区--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提升住房质量;增进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2.
康岚 《城市问题》2015,(4):72-79
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发现了外来人口属地化政策在特大城市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户籍身份是影响人们对政策态度的首要决定因素,非户籍人口对属地化取向的支持占绝对多数,户籍人口对精英化取向的支持虽占民意上风,但对属地化取向的支持却不低。阶层因素的影响效应在控制了户籍身份后显著降低。另外,社会融合度指标也有相当的解释力,最不支持属地化取向的人群并非土生土长,而是社会融合度较高的新移民。基于经验数据,未来特大城市应在外来人口政策设计上考虑逐步采用属地化的取向,给尚无机会获得本地户籍的外来常住人口更多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3.
重庆自1997年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以来,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到重庆投资创业、寻找工作,使得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目前从重庆市外流入重庆市内的即近200万人。外来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收入低,没有重庆市区户籍,其子女在教育问题上遭受着一系列本地人口子女所没有的困境,成为教育救助的重点。本文对重庆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受教困境的表现和成因做了分析,并对如何救助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外来人口特别是其子女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从外来人口二代犯罪现状出发,多角度分析其违法犯罪原因,找出防治对策,从而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健  张琦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66-78,86,封3
以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空间分异的各种指数,对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武汉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本地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老年人口、外来人口、人口快速增长因子以及失业人口.社会区类型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散居区、近城老年人口聚居区、本地高学历人口聚居区、远城农业人口聚居区、临湖人口快速增长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区.就社会空间分异而言,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2000~2010年间多数社会指标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增加.但与北京相比,武汉社会空间系统又较为简单,城市空间格局仍处在演化重构的过程之中.政府、市场及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决策共同影响了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上海农村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口倒挂问题突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矛盾层出不穷。本文研究的是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如何吸收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调动外来人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村委会、本地村民共同解决社区基本问题,维护社区秩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旧城是中国古都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承载地,也是人口矛盾的集中区。北京旧城人口结构在1990~2010年间发生了重大转变,本地人口不断过滤、向外疏解,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分析北京旧城人口过滤对于旧城保护与更新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人口比例结构、人口集聚度、人口密度等,在北京旧城、分区、分街道层面探讨了总人口、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总结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人口过滤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旧城就业结构变化、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重点学校与学区房分布三方面探寻人口过滤机制。从空间角度,研究人口过滤与空间肌理变化的关联性。最后就北京旧城产业更新和人口疏解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上海住房保障工作面临的几大难题 (一)人口问题 上海城市常住人口已达2300万.在全国直辖市中排名第二。上海常住人口中有外来人口800万,而且几乎以每年60万-70万的速度持续流入。这种外来人口流入趋势给上海住房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是一个敏感问题,在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值得慎重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年和最新的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2010年北京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近10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研究表明,北京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老城区人口依然在增加,仅有西城和崇文区出现了人口净减少,其他区域人口都在增加,总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从市区到郊区递减;人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区基本为100%城市化,没有出现中心衰退,城市郊区化和远郊区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增长主要是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并且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在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最后探讨了它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是由于外来人口大规模聚居,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改变引发的教育问题,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和谐社会搭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合法权利。通过对上海地区实证分析发现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存在受教育出现滞后性、接受的教育资源较少、缺少父母陪伴、身份认同困惑、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本身的不重视等问题。但与外来人员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且随着外来人员子女的成长,其自身也会逐渐重视自身的受教育情况,因此,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保障不仅是为了某一代孩子的未来着想,更是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合理配制义务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外来人口纳入城市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并且将外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口普查等数据,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异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该区域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于广义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外来人口与其他人群混居的程度略高,但接触可能性反而更低,外来人口活动空间的封闭程度和自服务特征更加显著。城乡结合部不同职业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差异,概括而言,职位、技能较高和就业稳定性较强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混居程度较高,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的外来人口则自身群居性较强。10年间,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出现整体外移的同时也在向局部地区集聚,社会融合水平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外来人口作为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空间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空间分布与分异特征,以及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等应该成为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与治理改造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近年来中国住宅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的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正引起人们对房价是否会限制城市人口流入的担忧。而现有研究鲜有考虑不同类型人口下的房价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而忽略这种人口异质性的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基于此,将城市人口按户籍所在地和从事产业不同进行划分,利用中国2006-2014年206个城市样本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控制收入、教育医疗等因素后,本地居民对房价比较敏感,而外来人口并不敏感,而对实际收入比较敏感;房价提高会促进第二产业人口向第三产业人口的转变;进一步从不同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房价与城市规模正相关,但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从而,住宅价格的相关政策应关注人口异质性和区域差异,合理对待房价上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2-2008年间我国1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指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从全国总体样本来看,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城市化进程均对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土地城市化进程的近2倍。在分区域研究后发现,人口城市化指标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东中西部依然显著,且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土地城市化指标的作用则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在东部地区并不显著,且从数值上也比人口城市化指标小得多。这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应是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和社会保障的状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和效果。首先,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它包括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非农业型经济;二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三是社会生活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三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加和都会地区的出…  相似文献   

15.
苏冰 《中外企业家》2012,(11):37-3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世界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很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这给城市发展带来机会,也给城市负荷带来压力,尤其突出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文章结合赣州市的情况,对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生的融合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00~2009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选择恰当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patial Panel Model)实证研究本地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取决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政策路径选择;省际间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受到临近省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提出在201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0%,有学者指出,该目标水平过高,偏离实际.本文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此目标的可实现性:重新界定现用的人口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证明江苏省实际上已具有较高的人口城市化率;并考察江苏省未来10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吸纳,为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理解费孝通与霍华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流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应该回归到城市化问题分析的中心.不合理的人口流迁会带来"城市病"和"乡村病"的双重困境.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特殊的制度性约束,中国城市化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流迁问题.本文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突出人口流迁的难题,探索人口流迁的道路,把社会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以此来理解费孝通和霍华德的城镇思想,这对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合理流动和重新分布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